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篇 |
教育与普及 | 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9篇 |
综合类 | 15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以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说为理论武器,努力否定中国封建伦理对妇女的束缚。孙中山倡导男女平权,反对缠足恶俗对女子的形体压迫,尊重女性的人格尊严与权利,主张妇女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精神的新国民,提倡社会给予女性以特殊关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促进中国妇女伦理发生历史性变革,有力推动了近代妇女解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2.
孙中山与梁启超针对如何解决近代中国的贫弱问题上,不约而同的想到利用外资一法。两人在对外资的态度、如何吸引外资、如何利用外资等三个方面既有一致又有分歧。正确看待这种异同,对我们今天合理引进外资加快经济发展仍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23.
孙中山在创立民权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扬弃了西方的代议民主制,倡行复合民主制;扬弃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倡行五权分立制;扬弃了西方的两党制,倡行革命党一党制.孙中山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诸多扬弃,启示后人既要学习近代西方文明,勇于引进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又要适合中国的国情而有所选择,绝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24.
孙中山“权能分治”说的产生有其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其中,思想渊源主要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权在民”思想和分权学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民主权思想和建国原则、中国古代的儒家正统思想和封建统治时期的“王道仁政”的传统思想;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孙中山的平等观和民生史观。 相似文献
25.
杜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20-22
20年代初,苏俄为了摆脱在世界上的孤立地位,迫切需要同中国建立友好的国家关系,以减轻它在远东的压力。为此,在对华策略选择方面,曾先后采取了“孙吴联合”策略、国共合作策略。毫无疑问,推行国共合作是正确的策略,它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然而,苏俄的对华策略选择,是围绕着它的国家、民族利益转的。这就使中国革命在发展的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相似文献
26.
责任乃孙中山近代话语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词,几乎覆盖其活动的所有空间.其诠释责任的话语形式多样,所涉内涵包括责任概念释义、责任类型分类和责任精神分疏等方面.他认为责任乃国民内在道德素养,外现为投身于政治变革与维护共和,促进和平.价值取向、内在责任和外在责任是其责任观的具体构成,而由低而高的义务、责任与天职为三要义.孙中山以... 相似文献
27.
李振武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3):55-61
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一直非常强调通过心理改造加强道德建设。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控制人心,以巩固自己在广东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亦显示出他对当时社会世风日下、道德败坏现状的深沉忧虑,并力图加以改观,为民族复兴奠定良好的民众心理基础。陈济棠当年对社会病态心理的分析和针砭,至今亦仍有值得我们惕厉的内容。本文还将陈济棠的心理改造主张与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思想进行了比较,以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陈氏的心理改造主张。 相似文献
28.
清季民初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派针对中国近代社会之窘状,利用传统尚俭善政精神,努力融合西方近代相关思想,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政治近代化.他们自觉遵循尚俭精神探寻有效之法不断追求善政,充分利用俭以养德强化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贯彻俭政精神革故鼎新着力打造良善共和政府,秉持尚俭善政精神继续革命循名责实再造共和,四个有机统... 相似文献
29.
孙中山先生"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在"人心就是立国之本"、"国计民生是国之大事"、"主权在民"三个方面.通过对孙中山先生撰写<建国方略>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理想与主张的分析,从历史角度谈<建国方略>未能实现的原因,以及<建国方略>中民本思想的执政理念和孙中山先生民本思想执政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苏全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4):123-125
都城设置是孙中山十分关注的问题。关于中华民国的首都设于何处,孙中山的思想有一个流变的过程,其中的武昌建都情结十分明显,这可从其在1897年到1921年期间的言论中多次提及看出端倪。孙中山之所以对武昌情有独钟,与其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关,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他对武汉的亲身感受。基于对武汉首都地位的心理认同,孙中山不时流露出关切之情,并在《实业计划》中体现了武汉的大都市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孙中山之所以重视武汉,和当时的舆论倾向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