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51篇
理论与方法论   66篇
综合类   3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罗先凤 《科技信息》2009,(27):I0152-I0152
成功需要进行成功教育。成功教育的核心是浸润学生心灵,引导其自觉认识成功素质,自觉提高成功素质,立志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一个充满阳光的人,一个善于审美的人,一个政治敏锐的人。  相似文献   
162.
企盼做一江水,让学生有汲取不完的知识;企盼做一只红烛,照亮学生们的心灵之路——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心声。然而当你的尽情燃烧照不到学生的心灵时,当你的真诚付出得不到理解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让我不断地反思和尝试,在痛苦中寻觅着,在欢乐中期待着……  相似文献   
163.
教师,是净化心灵污垢、使学生心灵更美好、更纯洁、更聪慧的职业,班主任是教师中业务更精熟,更具有奉献精神的岗位。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学识,且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164.
田静 《科技资讯》2010,(11):231-231
借助于童话,孩子不仅用智力,而且也用心灵认识世界。本文认为,那些揭示高尚思想的童话故事总是一点一滴地将人性倾注到儿童的心里,构成善良的心地。  相似文献   
165.
李江华 《科技资讯》2010,(5):190-190
通过音乐形象的感染,陶冶高尚情操,音乐对人的潜能的开发、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起到良好的作用。音乐教育重心应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为学生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呈现出学生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生动活泼局面。在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了传授知识、启迪智能、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66.
以语言研究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对各个历史时期(古罗马,古希腊,中古时期,文艺复兴及其后)各语言学家关于语言本质的讨论,天赋论及普遍语法做了详尽论述,并重点介绍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假说,从而解释了乔姆斯基的理论渊源和他对前人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67.
梁明清 《科技信息》2011,(10):I0174-I0175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及小说家。《到十九号房间》发表于1963年,是作家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文中讲述了苏姗,一位充满智慧的女性,在杂乱无序的家务中迷失了自己并试图找到真实的自我,她的自我探寻之旅以她的疯狂和死亡告终。本文通过文本中几个重要空间意象的探讨,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及莱辛对二战后现代西方社会时代风貌及其精神弊端的敏感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8.
心灵的拷问     
英俊 《青年科学》2011,(4):58-58
当旅游大巴进入山区的一个拐弯处时,车上的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轰隆一声巨响,那辆巴士被山体滑坡滚落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万丈深谷。眼见着自己刚才还乘坐的大巴瞬间化做青烟,这对情侣顿时惊呆了。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未定之后,这对情侣无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相似文献   
169.
吴康斋是明代儒学杰出的教育家。本文以康斋诗歌中的月亮、白云和梅花为分析对象,分析其深厚的道德涵养工夫、独特的光明人格和高大的圣贤气象;并与同类诗歌相比较,来挖掘15世纪中国儒家刻苦独立的清修意境,籍以表达中国文化关注人格独立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0.
心灵延展论证最终要解决的是心理属性的实现,尤其是实现的方法与地点。克拉克与查默斯采用"从推理发展为最佳解释"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积极的外在主义主要解决的是解释问题,而非形而上学问题,但他们又无法克服因果-构成谬误。罗伯特·威尔逊认为谬误的根源在于,他们混淆了实现问题与构成问题,不恰当地从心理属性的"构成性"转向"归属权",仅从宽实现这个前提无法确定心灵延展,必需结合系统的实在。我认为,威尔逊虽然强调归属权问题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明确这个问题的意义。通过阐释这个问题,我提出了心理属性归属权的标准,并发现克拉克与查默斯的论证满足这个标准,威尔逊对实现的构成方式的处理其实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