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6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周易>在各本<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并不显著.目首<周易>与文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而近年来的出土<易>学文献及其研究,为<用易>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定位与书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2.
美籍华人冶金学家焦蔚芳博士,在阐释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本刊曾陆续刊登过他的一些文章。为使读者对焦博士的观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新千年到来之际,本刊约请朱明基教授对焦博士作一次越洋采访,并提出若干问题请焦博士作答,现将内容简要刊出如下:  相似文献   
53.
周易是国学中重要的经典作品之一,对国人认识主客观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现实社会,拟对周易遯卦进行解析,并对遯避这种社会行为作了研究,以便于加深对今日社会退避之处世之道的认知。  相似文献   
54.
《周易》爻辞的押韵情况从韵脚位置上可分爻内韵、邻爻韵和隔爻韵三种。爻内韵根据每句字数和押韵句数的不同有多种变化。重新认识属于邻爻韵的“坤”卦爻辞的押韵情况,其六爻爻辞均入韵,而初爻至五爻均以开始的二字断句,且以二字句中的第二字押韵。  相似文献   
55.
就叙事而言,先唐对中国文化思维形成所作的贡献,功不可没,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天人关系这一观念的形成。追溯其最早最系统的本文源头,不得不首推《周易》以及《易传》,由此可以看到先唐叙事中天人思想的产生、演变,并可由此窥见它对中国文化思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6.
《周易》中的八种卦象之一的坤,是纯阴之卦。"夫坤,天下之至顺也"(《说卦下》)。坤卦以"柔顺"为其基本特征。作为《周易》的门户之一,作为乾的对立卦,极阴之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坤阴,道之得生之一也。无坤不成道,无坤不成天地,无坤不化万物,无坤不得四时也。  相似文献   
57.
陆跃升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2):47-48,62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辩证思想。它的"君臣同乐"、"家庭和谐"、"合理节制"等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仍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8.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学者纪昀的一部笔记小说,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文学批评资料。其中关于"通变""奇正"的论述不仅体现了纪昀赞成作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反对泥古不化而又提倡"温柔敦厚"的诗学观念,反对背离经典;而且进一步反映出其"唯务折中"的文学批评观。这不论是对于"文士争名,死而未已"的清代文坛还是对今人如何客观公允地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都具有非常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9.
在《周易时论合编图象几表》中,方孔炤(1591—1655年)记载他对《崇祯历书》"故约其概",使后人误认为"《崇祯历书》约"是《崇祯历书》的约略或概要。研究发现它大量引用或改写王英明《重刻历体略》内容,与《崇祯历书》无关。王英明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撰《历体略》,两年后病逝。崇祯十二年(1639年)次子王□初刊《历体略》。顺治三年(1646年)汲古阁重刻时,增订的补注中提到《崇祯历书》,因而误导方孔炤,误认他采用的《重刻历体略》内容来自《崇祯历书》的概要,而名为"《崇祯历书》约"。基于此一发现,我们得重新评估方孔炤对西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60.
由于天人思想的渗透,《周易》形成了注重和谐的教育观,在人际关系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政治教育中都有所体现。这种教育观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秩序的维护、教学双方的彼此顺应,以及领导者和群众的上下协调,至今仍有很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