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2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9篇 |
教育与普及 | 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67篇 |
综合类 | 31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由《黑客帝国》三部曲导演沃拉娜·沃卓斯基和安迪·沃卓斯基姐弟与《罗拉快跑》、《香水》导演汤姆·提克威联合编剧、执导并监制的科幻史诗大作《云图》,通过穿梭交错六大时空、悉数登场的惊艳角色,展现了19世纪工业时代与后现代、未来的两极化场景。 相似文献
92.
后现代审美驳杂怪离,其悖论性格导致自身正负面价值并存而屡遭指责诘难,然其作为人类审美史上的重要一环必然具有积极审美价值和丰富思想内容,本文欲对后现代感性审美展开多维价值解读,正视其正面审美价值避免片面极端拒斥态度,惟此方能透视后现代审美之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93.
转基因生物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国内外论争的主要问题。唐娜.哈拉维对转基因生物并没有简单地予以拒斥或者接受,而是从其赛博格的理论出发进行解读。她分析了转基因生物的特点,剖析转基因生物被拒斥的根源——传统科学观所坚持的基因的纯洁性以及传统科学哲学维护的谨慎的见证者,继而哈拉维引入技术科学对此进行批判。文章通过解析哈拉维对转基因生物的解读,进一步对哈拉维的后现代解读进行反思以期加深对转基因生物的理解。 相似文献
94.
科学文化哲学的学科建设尚在起步、创设,但历史先于历史学,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科学文化哲学的重要基础工作就是追溯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根源及其演变,厘清科学文化的哲学思想脉络,坚实科学文化哲学的历史根基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5.
后现代课程观与教师角色转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解学仁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80-82
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是预设的、可确定的,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具有构建性与非线性特点,课程在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中形成与发展,师生是平等的,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以另一种更重要的形式出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课程网络的开发者、教学过程的反思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社区课堂的协调者。 相似文献
96.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关注"人"和"人的经验",但对"人"和"人的经验"的不同理解,又构成不同形式的人文主义.探讨和研究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典型形式,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现代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不仅有助于多角度地深刻理解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及其演变,而且也有助于多角度地深刻理解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7.
景云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3,5(2):20-23
李贽,明朝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少年饱学,中年入仕,官至姚安知府,继而辞官归隐,不欲还家,这种有才不仕、有官不敢,有家不归之“异端”,随引后入无限之叹求,李贽晚而不归,所归于他生命的永恒追求-“真”与“直”,“真”与“直”是李贽全部思想的基础,亦是他种种行为选择的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98.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1991年 )一书中 ,从其马克思主义人文学视野 ,通过分析当代艺术、建筑学、电影的范例 ,揭示了后现代的基本特征 :延伸在当代理论和全新幻影文化中的深层模式的丢失 ;伴随着情感和风格必然衰退结局的个人主体的消失 ;随意拆用过去文化的配件 ,变成绝对的仿制品的混成曲 (Pastiche)在体裁上的胜利 ;把过去和未来合并成现在的精神分裂感的出现和时空倒错 ;把人类集体的记录减少至怀旧的空图像的历史感的危机。在剖析后现代文艺否定方面的同时 ,他也提出 ,故事叙述是其积极方面 相似文献
99.
王巨川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4(2):90-95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启示和机遇。从“去中心化”、“解构与多元性”等后现代思潮观念入手,可以反思中国汉诗在当下的境遇与发展。中国新诗自胡适等人开始,在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下所形成的新汉语思维和话语结构依然无法摆脱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这个潜藏的思想编码的影响,不管走得多远,也不管你是否愿意,新诗必然要回归传统诗学的视野之中,因此,我们在关注新诗的同时,更要关注当下的传统诗词,真正做到“还历史以真实”面貌,让现代旧体诗回归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之中,这才符合我们进步的历史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