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2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9篇 |
教育与普及 | 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67篇 |
综合类 | 31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应对现代化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哈贝马斯提出了沟通理性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在理想言语情境中的自由、平等的沟通,可以达到统一和谐的生存状态。详细阐释了哈贝马斯的理想言语情境这一概念,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理想言语情境在现实中的不可行性,但是虽然如此,这一概念的理想意义和指导作用却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22.
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科学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美国物理学家索克发表那篇著名的诈文后,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后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科学战”。本文对这场论战的起因与内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认为导致这场论战的认识论根源于后现代思想家夸大了科学实践的相对性,解决这场论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好科学研究的认识论与社会历史内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3.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承办的“后现代与启蒙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4月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共有来自中国和美国的39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北京师范 相似文献
24.
在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视域内,罗蒂哲学的后现代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对传统的科学哲学反思过程中,罗蒂提出了反基础主义的口号,极力主张反实在论,反表象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从而终结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在后哲学文化的设计方面,罗蒂的基本策略是以解释学替换认识论,以“弱理性”取代“强理性”,以协同性诠释客观性;在划界问题上,罗蒂批判了科学霸权主义,再次重申了划界问题的消逝。 相似文献
25.
文艺民俗批评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勤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0,(6)
中外文坛 ,对文艺评价的文艺批评模式 ,是随着对文艺认识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 ,文艺民俗批评就是其中一个新的样式。人世间 ,谁也不会以纯粹质朴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任何人 ,落地伊始 ,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思想和行为。他看世界时 ,总会受到由此而构成的民俗思考原型的剪裁和编排。一国一民族文艺的创作和评论 ,也无法排除这一影响。人从自然界走来 ,一直处在生物和文化双重进化之中。人和异类根本的区别 ,在于人是以民俗为核心的文化存在。文艺创作不写人的这一存在 ,就难以刻画出鲜明的“这一个” ;文艺批评不剖析人的这一存在 ,也难以揭示人物深层的心灵。文艺民俗批评在后现代文艺批评中自有它独特的天地 相似文献
26.
V-COOL视觉风格近来在商业广告的视觉表现上很是流行,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认同与市场效果。本文从V-COOL的技术层、视觉层、意识层三个方面剖析了V-COOL视觉流行的必然性,并从中引发出对于现代设计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27.
<正>近日闲暇之时,翻看美国人杰罗姆B·格里德尔的书《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其中一个细节很有趣,说的是蔡元培在1890年考中进士,在成为革命者之前他是 相似文献
28.
论真理观的后现代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语言哲学后现代演变的视角上,揭示了真理论在20世纪发展的历程,形态和未来走向。在真理问题“朝向语言而生长”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传统“真理符合论”的背离和反叛,自然语言真理论的发展使真理脱离2狭隘的语义层面,迈向广阔的语用空间,语用真理论的创建则为真理走向公共生活实践奠定了基础,后现代“语境化”真理观的设定更使真理在语境实在的基底上,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相统一的基础上,达到了后现代的“圆融”, 相似文献
29.
国晓华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8,11(2):104-107
后现代课程近几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萌芽阶段始于概念重建主义,它从政治学、种族学、美学等多元的视角来研究课程,具有人文性、过程性、联系观、整体观等鲜明特征.后现代课程观点来自西方,是否适合中国本土,还需考虑其适切性问题.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