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基于安徽省巢湖市狮子口剖面上泥盆统(法门阶)五通组的标本,对龙潭楔叶Sphenophyllum lungtanense Gothan et Sze的叶形和脉式等重要特征取得了新认识。华南晚泥盆世楔叶目的起源和演化分异模式不同于劳俄大陆的同类植物,它们兼有原始和进化的营养器官(枝状、线状或片状叶)和生殖器官(缺少或具有孢子叶),显示出较高的形态多样性和镶嵌演化。  相似文献   
62.
业界曾经把奥克斯“把手机当白菜卖”当作经典写照,然而如今显示器渠道代理商们却表示“我们连卖白菜的利润都赚不到”……渠道之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3.
华南早-中奥陶世疑源类生物多样性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燕夔  李军  刘建波 《科学通报》2005,50(18):1989-1995
作为初级生产者, 疑源类处于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底层, 它的演化可能影响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 高精度基础上定量化研究可以提供更多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信息, 贵州桐梓红花园早-中奥陶世湄潭组剖面丰富的疑源类化石, 为定量化研究疑源类多样性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比较疑源类的多样性曲线和海平面变化曲线, 认为早-中奥陶世的疑源类多样性变化与当时的海平面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海平面上升时, 疑源类分异度也随之增高; 同时疑源类部分分类单元的相对丰度变化也和海平面变化趋势相关, 进一步证实了疑源类的近岸-远岸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64.
泥盆纪华南板块古地理的位置及其漂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南板块在泥盆纪位于古赤道附近,早—中泥盆世之交,广西那艺古纬度为 0°36',泥盆纪—石炭纪之交贵州睦化地区古纬度为4°10'10″,赤道附近温湿的气候使华南板块上各种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高度繁盛,发育,都有很高的分异度。泥盆纪时期华南板块向北缓慢移动,移动速率为0.22 ~0.26cm/a。其原因可能与特提斯洋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5.
2007年12月24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50周年庆祝大会在我校逸夫人文馆召开。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期刊同行共140人欢聚一堂,共庆盛事。我校校长、《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李元元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张振刚教授、副校长李琳教授,以及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朱仲南副局长、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张建华处长、广东省教育厅利.研处吴锡尧处长、  相似文献   
66.
1957年《华南工学院学报》创刊,著名电子学家、教育家冯秉铨副院长任主编,主持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创刊号于7月出版,小16开本.载有发刊词,发表余仲奎教授、周泽华讲师、冯秉铨教授、林为干教授、蔡益铣副教授、陆能源教授、陈伯起教授、李敦化教授、邓颂九教授、杨倬教授、余蔚英教授、陈连就讲师、冯训瑜讲师等论文14篇。  相似文献   
67.
华南沿海沙堤的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平日 《科学通报》1989,34(12):928-928
华南沿海沙堤十分发育,从闽南至粤、琼、桂四省(区)的海岸多有分布。笔者对百余列沙堤进行了观察,采样,选择了64个样品作年代测定,并收集了前人的35个年代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试样包括下伏在沙堤之下及沙堤、泻湖内的泥炭、腐木、淤泥、贝壳、珊瑚、海滩岩、贝屑砂岩(作~(14)C测年)以及陶片、石英砂(作热释光测年)。现将该71列沙堤的66个样品年代列如表1,其分布绘成图1。  相似文献   
68.
白垩纪同褶皱重磁化组分揭示中扬子褶皱带构造旋转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辉  谈晓冬  韩玉林 《科学通报》2007,52(17):2049-2056
为研究中扬子褶皱带的变形过程, 对重庆万州地区中三叠世灰岩和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 系统热退磁表明, 侏罗纪样品受现代地磁场重磁化严重, 三叠纪样品分离出3个重磁化组分: 低温(0~200℃)、中温(200~360℃)和高温(400~460℃)组分. 低温组分分布于现代地磁场方向附近, 可能为黏滞剩磁. 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 中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 33%±8%时获得, 相应古地磁方向为 Dec = 11.2°, Inc = 45.2° (α95 = 4.5°, N = 34), 对应古地磁极位置79.3°N, 219.5°E (dp = 3.6°, dm = 5.7°); 高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50%±27%时获得, 在95%置信范围内取褶皱展平至 70%, 相应古地磁方向为Dec = 24.2°, Inc = 49.0° (α95 = 3.6°, N = 23), 对应古地磁极位置为69.2°N, 195.5°E (dp = 3.1°, dm =4.8°). 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方向或极位置比较, 上述重磁化组分揭示该地区在褶皱变形的中期经历了12.8°±3.5°的顺时针旋转, 而变形后期以来没有发生旋转. 结合前人数据, 认为中扬子褶皱带万州-香溪段部分弯曲是由弯山构造引起的; 湖北蒲圻地区在褶皱变形末期以来经历了27.5°±5.8°的顺时针旋转, 因此至少50%的构造旋转是由于弯山构造导致的. 中扬子褶皱带发生于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纪的褶皱造山事件也揭示了华南-华北地块碰撞可能一直持续到早白垩纪早期.  相似文献   
69.
探索群落构建机制的生态和进化过程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一大中心任务.在局部森林群落水平上,运用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探讨群落构建规则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分子生态学研究组葛学军研究员等  相似文献   
70.
2008年6月我国南方持续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静止轨道业务环境卫星(GOES)红外通道逐时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08年6月5日至6月19日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发生的位置、时间、强度和生命史进行了分析.发现比较强盛的长生命史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更容易形成于华南地区.对流云系以3~5d为周期向东传播.在6月1日至20日南方暴雨阶段,我国江南、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