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儿童文学是以成人作家为创作主体以儿童为接受主体的文学。这一界定显示了儿童文学的困惑和矛盾所在,即作者是成人而读者是儿童。本文试图从创作者和接受者两个角度说明这一矛盾的难以调和以及特殊之处,并指出这也是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根本区别之一。  相似文献   
92.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3.
儿童文学名著领域,儿童文学名著的重译层出不穷。在传统的翻译领域里面一般比较重视译文与原文意思的对等,这样尽可能地来维持原文的意思,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这可能降低了文学作品的可读性。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的出现,作为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型范式和新兴方法论,将文学批评理论的关注焦点由重作者、重作品转向重视读者的关系。本文从重视读者的角度来阐述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译。  相似文献   
94.
赵国春 《咸宁学院学报》2012,(11):108+123-108,123
文学研究会在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引进方面曾取得较大的成就,丰富并影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及发展。文研会在儿童文学翻译的选材、翻译方法及语言风格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之处,体现出文研会“艺术为人生”的宗旨。在翻译目的的统领儿童文学翻译标准可根据需要适当作出功利性的改变,以满足儿童需要及时代期许。  相似文献   
95.
关于什么是经典,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如果把这个定义引到儿童文学上来,那就是,儿童文学的经典是指那些我们小时候读过、当我们长大成人了以后还想推荐给孩子继续阅读的好书。不过,经典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一些作品也会常常遭到人们的批评,甚至引起争论,而这也正是它们的魅力。即使你从未读过格林童话,也一定知道《白雪公主》、《小红帽》、《亨舍尔和格莱特》、(糖果屋)、《玫瑰公主》(睡美人)和《灰姑娘》这些童话。我们对它们早已烂熟于心。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童话集像格林童话  相似文献   
96.
在海里,一条鱼逆流而上,拼命往江里游。一群鱼见了它的疯狂劲儿,都吃惊不小。  相似文献   
97.
吕金华 《少儿科技》2010,(11):28-28
走进飘香的稻田 我看见 高高的稗子跟着风 在那里摇头晃脑  相似文献   
98.
在我国现代新文学的艺术巨匠之中,老舍是少数兼顾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他创作的个性非常鲜明,最擅长表现北平城里“老大的大长进的民族”。那私,表现新加坡儿童的《小坡的生日》的创作动机又源自何方呢?本文就些问题从童年经验的角度来论述其儿童文学创作动机,并分析老舍儿童文学观的得失。  相似文献   
99.
作为儿童文学的重要属性之一,教育性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应该是艺术的,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单纯说教的。长期以来,教育性在我国儿童文学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呈现多样性,不过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该客观的评价和认识教育性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00.
基于米歇尔.福柯关于空间与权力不可分割的理论,本论文认为无论就社会文化习俗还是就儿童文学文本而言,在英国家庭中家长尤其是父亲对于儿童的权力控制是一个客观的空间政治现实。尽管英国儿童文学中不断重复的关于完美家庭的描写刻意消解这一现实,但在完美家庭中权力架构仍然存在。本论文通过细读大量第一手文本,试图剖析其中以完美家庭为蓝本的空间政治的主要形态并阐明其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