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1.
研究观察了在SOF+PVA这一化学成分明确培养系统条件下,不同浓度的K+和Ca2+对牛体外受精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以便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影响牛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因素提供实验依据.实验1 将牛体外受精卵培养分别于含有0、5.0、8.35和21.2mMK+的SOF+PVA培养系统中,结果卵裂率分别为20.0%a、87.0%b、80.8%b和85.7%b(a<b, P<0.01),囊胚的发育率分别为0%c、20.0%d、10.1%e和18.7%f(c<d,e,f, P<0.01;d>e, P<0.05).实验2 将牛体外受精卵分别培养于含有0、1.13、1.71和3.0mMCa2+的SOF+PVA培养系统中,结果卵裂率分别为0.9%g、86.6%h、80.9%h和92.0%h (g<h, P<0.01),囊胚的发育率分别为0%i、17.6%j、15.7%j和15.0%j (i<j, P<0.01).上述结果表明,K+和Ca2+在和牛受精卵的卵裂及早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培养系统中这两种离子的缺乏会严重影响卵裂及胚胎早期发育;5.0mM的K+更适合于胚胎的早期发育,而Ca2+在一定范围内浓度的变化对卵裂及胚胎早期发育过程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2.
采用化学成分明确的培养系统,研究了胚胎的培养液平均拥有量以及单独或群体培养对牛IVF卵体外发育的影响.将牛体外受精(IVF)卵分别以每100、50和20μl培养液小滴内10枚卵子的形式进行发育培养,三个处理组的囊胚发育率分别为:6.0%、9.4%和14.3%,三者间无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培养效果较好的每枚胚胎2μl的培养液量,分别在20、10、4、2μl小滴内培养10、5、2、1枚胚胎,四个组的囊胚发育率分别为:10.0%、16.4%、10.0%、4.0%,5枚胚胎/10μl小滴处理组的囊胚率显著高于1枚胚胎/2μl处理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液拥有量以及单独或群体培养都可支持部分胚胎发育至囊胚阶段,降低培养液体积和群体培养更有助于牛IVF卵的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93.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术249个周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本中心2年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单精子卵泡浆内显微注射(ICSI)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GnRHa/FSH/HOG和GnRHa/FSH/HMG/HOG、GnRHa/HMG/HOG及OCP/GnRHa/FSH/HOG四种超排卵方案治疗225对(249个周期)不孕夫妇。结果:取卵3383个。平均每周期取卵数13.59个;获受精卵3062个,受精率90.51%,卵裂率97.10%;249个周期植入胚胎762个,平均每周期移植3.06个。生化妊娠112例,临床妊娠95例,17例自然流产。截止目前已出生35个试管婴儿。其中。男婴14个,女婴21个,双胎妊娠4例,三胎妊娠2例。西北首例ICSI婴儿已1岁半,发育正常。结论:IVF—ET和ICSI是治疗不孕症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根据患者年龄、体重、卵巢功能状态及子内膜等因素。选择不同的超排卵方案和应用不同的药物剂量。随着技术中各个环节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妊娠率会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4.
目前国内关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心理护理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中的初步应用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心理健康因素的有关研究多停留在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单一取向上,三者的多维取向、综合趋向比较少;在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时,极少考虑多变量及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工具单一,研究方法落后,总体研究水平不高,不能就患者某一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且研究范围非常狭窄。  相似文献   
95.
1病例资料 患者25岁,2005年3月因左侧输卵管妊娠行切开取胚手术,2006年6月又因右侧输卵管妊娠再次行切开取胚手术,术后2年未孕。2007年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双侧输卵管积水,要求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E—ET)治疗,考虑输卵管积水将影响胚胎种植,于2007年9月在腹腔镜下行输卵管近段结扎、远端整形术。2008年1月在本中心进行UVF—ET治疗,  相似文献   
96.
水牛卵母细胞孤雌激活及孤雌胚与体外受精胚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MII期水牛卵母细胞进行人工诱导激活,可以间接判断体外成熟卵母细胞质量的优劣,并且,卵母细胞的充分激活也是提高核移植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比较了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时间对孤雌激活胚发育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化学激活方法对水牛卵母细胞孤雌激活效果的影响,并在相同条件下,对孤雌激活胚与体外受精胚的发育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水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27 h或30 h的囊胚发育率(19.0%,17.7%)明显高于体外成熟21 h或24 h的囊胚发育率(12.3%,13.8%);Ion联合6_DMAP激活水牛卵母细胞的效果优于其他几组激活方法;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孤雌激活胚与体外受精胚的发育能力存在着差异,其中卵裂率差异不显著,但孤雌激活胚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体外受精胚(21.7%,13.0%)。  相似文献   
97.
卵母细胞的不同对牛体外受精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进一步提高牛体外受精(BIVF)胚的发育率,探讨了来自不同大小卵泡、具有不同卵丘细胞层数以及细胞质形态不同的卵母细胞对牛体外受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别采自直径大于5mm、2 ̄5mm和小于2mm的卵泡的卵母细胞,经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后,卵裂率分别为54.5%(30/55)、64.4%(85/132)和50.4%(63/125)。其中,2 ̄5mm卵泡的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结果显高于小于2m  相似文献   
98.
用显微注射技术将精子(或精核)注入卵周隙(或卵细胞质)使卵受精,是近十年来生殖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途径,用此方法进行体外受精,可克服因免疫因素、精子寡少、精子弱动等因素造成的不孕症,九十年代初国外将此方法用于人类临床上已获得成功。本研究以昆明小白鼠为实验对象,通过精子显微注射方法完成体外受精,并对显微受精卵的存活率、受精卵体外培养的卵裂率、发育率及发育胚胎的移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获得由微注射精子体外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后代。  相似文献   
99.
切割采卵法及牛卵巢深层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牛体外受精(BIVF)过程中屠宰牛卵巢的利用率,本研究将采集的110个牛卵巢先用常规的注射器抽吸法采卵后,再用刀片切割法采集了位于深层的卵泡卵母细胞,并对两种方法回收的卵子分别进行了BIVF实验。结果表明,在先用抽吸法采卵每头牛可得到9.88±2.42枚可用卵子的基础上,切割法采卵又可获得平均8.74±3.48枚可用卵子。这使得平均采卵数达到了每头牛18.62±2.59枚。体外受精后,由切割法回收的深层卵子其卵裂率和桑椹胚、囊胚发育率分别为43.01%(160/372),14.24%(53/372)和10.48%(39/372),均明显低于抽吸法回收卵的73.62%(201/273)、31.14%(85/273)和19.05%(52/273),(P<0.01)。本研究证明了抽吸后再切割的两次采卵法对提高牛卵巢采卵效率有着明显的效果,而且这部分深层卵泡卵母细胞用于体外受精后可发育为正常的早期胚胎,但各项发育指标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在成熟培养液和发育培养液内添加灭活或未灭活发情母牛血清(OCS)探讨了血清灭活与否对牛体外受精(BIVF)卵发育的影响,在卵母细胞成熟培养实验中,两个组分别添加10%灭活、未灭活发情零日母牛血清(D_0OCS),另一组为不加血清的对照组。三个处理组的卵裂率分别为74.8%、76.5%和50.2%(P<0.01)。囊胚发育率分别为25.9%、18.3%和4.8%(P<0.05)。前两个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但二者的各项发育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发育培养液内分别添加5%灭活或未灭活发情第五日母牛血清(D_5OCS)。两个处理组的卵裂率分别为76.7%和72.0%,囊胚发育率分别为24.5%和20.1%,二者间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牛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中,血清的添加是必须的。未灭活OCS同样可以促进BIVF卵的体外发育,但其效果仍不如灭活的O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