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唐代壁画描绘的虽然是佛经故事,但处处透溢着浓郁的世俗气息,其构图、造型、用线、设色等与敦煌莫高窟同时期的壁画相比,风格无二。  相似文献   
32.
浅析当代美国社会的宗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美国社会的宗教纷繁复杂、流派众多 ,它们遍及美国城乡的各个角落 ,影响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 ,左右美国大众的生活。本文着重分析当代美国社会宗教的两大现象——宗教多元化、世俗化及其成因 ,以便更好地认识当今美国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33.
《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是西天极乐世界的最高统治者,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然而作者在塑造这一神圣人物时,却不时地赋予其世俗化的品性,使其脱离了宗教人物的标签模式,而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成为典型的文学形象。作为佛界至尊的如来佛祖应是人天的师表、智慧的化身,可小说在具体的描写中却背离了这一旨意。至高至善的佛祖看起来更像是一位熟谙宦情的官吏,颇具一种权势人物的威严与从容,崇尚权力,爱慕虚荣,心思缜密,善于谋划。  相似文献   
34.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在中国学术界虽不乏探讨,但迄今尚未见到从宗教社会学新范式的视角探讨科学与宗教的论著。启蒙运动以来世俗化理论框架下的宗教认知一直在东、西方广为流行且影响深远,近二十年确立起来的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则揭示了一种新的宗教认知和新的宗教观。认识宗教社会学新范式对于全面、客观地理解科学与宗教、信仰与理性的关系,乃至对于科技与社会领域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拓展意义。本文首先阐发了为"范式"一词重塑辉煌的思考以及相遇"新范式"的机缘之幸;继而简要介绍了宗教社会学新、旧范式的主要差异,新范式中的科学与宗教之观点;最后就新范式对于科学与宗教以及科技与社会(STS)研究可能的启示进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5.
观音信仰是我国民间乃至整个华人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宗教信仰。对于这一重要的宗教现象或社会文化现象,历来学界都非常关注,但既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观音文化的内涵、观音法门的表现形态、观音思想的组成与主要特点、各种观音灵验故事、诗文  相似文献   
36.
文化世俗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也产生了许多影响其认同的深层次不利因素: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不足,导致了政治冷漠和认知失调,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众文化的崛起,催生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滋长了消费主义,裂解了文化的同质性,塑造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一致的次级价值体系;社会分歧减弱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信任强度,蚀耗了达成价值共识的社会基础。通过制度化参与渠道的构建,公共利益的倡导与维护,以及社会分歧的排解与控制,能减少或者消除上述不利影响,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37.
黄庭坚作为宋代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已经被充分研究。但是黄庭坚不仅是一个诗人,同样也是一个出色的词人。北宋中后期,词的发展走上了追求雅致的道路。但黄庭坚的咏物词却和大背景反向而行,越来越具有世俗化倾向。该文将对黄庭坚词的世俗化倾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8.
信仰作为精神事件表现出即情感即理性的倾向,是人的绝对超越性的表征,其发生根源于人对自身生存意义的追寻.基于人本主义逻辑的启蒙与现代化的双重变奏,在知性的高扬中开启了人类生活的世俗化进程.在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的双重夹击中,传统社会所信奉的绝对价值土崩瓦解,信仰的失落成为现代社会不得不承受的精神苦难.然而苦难总是与拯救共生.信仰的提升只能来自于人从沉沦中的自拔.这种自拔根源于理性的自我范导,因为理性的本性是自由.  相似文献   
39.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40.
在人类的思想领域,神秘感起源于原始宗教和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原始宗教和鬼神信仰则源自远古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普遍存在的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小说中的神怪活动的场所是神秘瑰丽的世界,不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与尘世显著不同。经过世俗性的变化,神仙形象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精怪则通过拟人化之后,具备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特征,从而推动了神怪小说的创作、欣赏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