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赵梦娜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1):72-75
小说《帕克的后背》主要写了帕克慢慢走向上帝的过程。他从开始时讨厌上帝、拒绝接受上帝,发展到慢慢意识到上帝的存在,最后皈依上帝。虽然帕克开始时在行为上有些亵渎上帝的意思,但在妻子萨拉的影响下,帕克最终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这一过程也在他所刻纹身上得到了体现。帕克的后背其实是他灵魂的外在表现,最初他拒绝在后背上刻任何东西,后来主动将上帝纹在背上,说明了他已成为虔诚的基督徒。基督教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已经皈依上帝的帕克必定会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72.
笛卡尔"我思"是够得上有着哲学史意义的重要概念之一,对它在哲学史上的作用首要的是在笛卡尔体系内的作用的研究,即使做再多的工作都不为过。本文从:1)作为普遍怀疑的落脚点和立足点的我思;2)作为直接见证出"我在"的我思;3)作为证明上帝存在的我思;这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3.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74.
卡夫卡深受圣经影响,他的随笔<我和农民的谈话>正是借用<出埃及记>中上帝与摩西西奈山立约的典故结构而成.随笔中的诸多模糊话语和独特意象均可在<出埃及记>中找到对应,其独特结构又对应于<出埃及记>中"哀求--呼召--应许--立约"的深层精神结构.只是<出埃及记>中威严显赫、慈爱公义的上帝被改写成了软弱无力、受尽嘲弄、最终被流放的行人.卡夫卡以此表明其对现代人宗教情感的思考,他竭力表明的是人类正遭遇着与上帝的可怕疏离. 相似文献
75.
刘洋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2):189-190
本文主要探讨了传统基督教中关于上帝和人的关系的思想。首先用创世纪中有关上帝造人及亚当堕落的描述为铺陈.接着从三个大方面讨论了上帝和人的关系:人对上帝的依存关系:人和上帝的一种直接交往关系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的一种动态关系。最终得出“上帝中心论”的结论,即上帝居于中心地位,人必须服从上帝。 相似文献
76.
<正>对于今天的塞浦路斯局面,任何当事国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14年5月12日,欧洲人权法院对土耳其做出判决,要求其为1974年入侵塞浦路斯支付塞岛希腊族政权9000万欧元的赔偿金。对此,土耳其外长达乌特奥卢表示,土耳其不承认希腊控制的塞浦路斯政权的存在,因此拒绝接受该判决。有土耳其专家认为, 相似文献
77.
78.
作为20世纪以来最受关注的西方现代派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体现出荒诞悖谬而又充满隐喻意味的特征,并具有丰富的宗教内涵。从早期创作中的宗教迷惘,中期创作中的宗教矛盾,到晚期走上个性化信仰道路,卡夫卡经历了一条从偶像崇拜、信仰矛盾到寻求终极救赎和回归个体化信仰的艰难道路。 相似文献
79.
钱家先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5,(1)
奥古斯丁为适应基督教运动发展而著的《上帝之城》,使基督教理论系统化,其中“上帝创世说”、“上帝主宰论”、“赎救论”及教会高于世俗等神学史观,有力地维护了罗马帝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掩盖了帝国的阶级实质,麻痹了人民的斗争意志. 相似文献
80.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缓之际,人们又重新审视宗教改革对西欧社会的影响、资本主义的起因及其发展模式,学术界对此争论不休。马克斯·韦伯论述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中,"增添上帝的荣耀"尤为引人注目。增添上帝的荣耀这一新教伦理体现在信仰基础、道德、社会生活等层面,并对人类产生作用,引导人们付诸实践。增添上帝的荣耀衍生出相应的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指导着人们进行资本主义行为,从而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