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17篇
丛书文集   71篇
教育与普及   8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7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5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从八个方面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发散思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2.
从阅读课的特点出发,加强审美教育,使二者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实施审美教育的活动轨迹为:整体育读,感知美;咀嚼语言,品味美;创设情境,体验美;展开想象,再造美。  相似文献   
203.
创造的世界     
艺的世界是创造的世界,产生于由现象世界到意象世界再到符号世界的转化过程,经感知,体验、现象世界内化为内心世界的生命景观,完成第一次由外向内的转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意向化的创造性重组,成为由心理意象构成的艺潜在整体形式,起向第二次转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心理意象形成向着语言的符号化形成演变,转化为历时性的语言之流,艺符号世界生成,成为负载心灵意向和内容的意味深长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4.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把握好三个层面,不但要注意知识的积累,还要注意知识面的拓展,更要培养在此基础上的创新思维的能力,使知识形成一个立体的组合:既有扎实的基础,又有开阔的视野,同时还有自已独特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205.
李顺心 《科技资讯》2011,(10):194-194
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是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造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6.
孙军 《科技信息》2011,(33):205-205,382
通过文献资料法从学习能力的培养,锻炼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方面深入分析高职学生体育能力的结构,并提出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的具体策略:转变教学思维,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优化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07.
廖肃然 《河南科技》2011,(13):37-38
<正>材料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所以,材料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面向生产及科研一线,主要从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材料工程理论研究工作,是未来该领域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创新能力是未来高素质科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208.
论述了编辑人生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编辑生存,这个层次的编辑以编辑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第二层次为编辑创造,这个层次的编辑以追求精神生活质量和职业的不断创新为生存目的。重点论述了编辑人生的第三层次——编辑生命。这个层次的编辑兼具编辑骨干和编辑学者的职业道德,注重创造编辑的精神境界,追求灵魂与职业的完美统一,是编辑人生的最高境界。从编辑人生的三个层次,基本可以窥见编辑职业道德修养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9.
《科学大观园》2011,(6):I0002-I0004
这种纯人工创造的火花图案变化多端,表演时先将数废铁块用炼铁炉化成铁汁,表演者用特制勺子将铁汁奋力泼洒在坚硬冰冷的砖堡墙上。一千多摄氏度的铁汁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  相似文献   
210.
在中国,吉祥符号无处不在,无人不用。吉祥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似乎没有人说得清,中国的吉祥文化产生于何时,源自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人有了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愿望时,它们便被创造出来,而且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