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9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三峡水库蓄水后澎溪河消落带植物群落格局及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三峡水库156m蓄水后,消落带内植物种类组成、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多样性发生巨大变化。2008年7~9月对开县澎溪河及支流自夹溪沿岸海拔175m以下范围的植被进行调查:在澎溪河设置3个样带,在白夹溪设置2个样带,共108个草本样方。结果表明:共发现98种维管植物,分属于38科29属,其中水生、湿生植物52种;一年生植物和隐芽植物种类丰富,分别占52.0%和31.6%;调查区域内植被可划分为11个群丛;沿河流侧向空间梯度可分为河漫滩一年生草本植物带、苍耳带、双穗雀稗带、白茅带4个植物带;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及分布格局对消落带植物带状分布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消落带内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82.
三峡水库水温变化及其对中华鲟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三峡库区相关水文站建库前后的水温变化规律,利用水库热量平衡方程计算了三峡水库下泄水温的“滞温”和“滞冷”幅度,并对下泄水温变化对坝下中华鲟繁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围堰发电期库区近坝段主槽没有出现水温分层现象,下泄水温“滞温”和“滞冷”现象较轻,葛洲坝下10月份水温生态因子演变为中华鲟产卵场繁殖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3.
人类活动对长江泥沙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长江泥沙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为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对长江泥沙特性的影响,以长江万县、宜昌、汉口、大通、白河、仙桃6个水文站为研究对象,以丹江口、葛洲坝及三峡水库关闸蓄水时间划分研究阶段,利用各站近50 a的日含沙量资料对比分析了各研究阶段长江年、汛期、非汛期、月输沙量变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历时的输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该研究成果为评价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性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4.
关于三峡水库内源污染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情况和泥沙在库区污染物迁移转化中的作用,指出水库持续不断的泥沙淤积可能成为今后三峡水库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内源污染。笔者认为,以前提出的以减淤、增容为目标的“双汛限”和“多汛限”等优化调度方式,同样对于清除水库河床表面淤泥、尽量消除污染物在水库的累积具有重要作用。建议三峡工程以汛期优化调度为基础,研究建立防洪、减淤与水库污染控制和改善上下游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调度措施。  相似文献   
85.
荆江自古以来边界条件复杂,水患频发,是长江黄金水道重点整治河段之一。在三峡水库蓄水后,该河段受清水下泄影响,河床将发生更为敏感的冲淤变化,给航道整治带来了新的问题,使治理难度增大。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在全面调查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荆江河段水沙条件的变化情况,以及荆江河段各主要航道已建整治工程的损毁、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不同类型整治建筑物的损毁影响因素及其损毁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新水沙条件下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建筑物的稳定性与整治效果提供参考依据,为保障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水深、改善航行条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
流域人类活动的增强,深刻影响了河流水文与地貌形态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三峡大坝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工程,其运行对下游水沙通量、泥沙输移、地貌形态等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1990~2021年三峡水库蓄水对泥沙分选及下游泥沙输移过程影响的研究,加深了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地貌系统演变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拦蓄了上游流域76.33%的沙量进入大坝下游,细颗粒(d≤0.125mm)和粗颗粒(d>0.125mm)沙量排沙比低于25.0%(24.26%和11.69%);2003年以来三峡大坝下游河段总沙量、细颗粒泥沙沿程得到恢复,其恢复量值低于蓄水前(1990~2002年)平均值;三峡水库运行改变了库区水位及流量过程,库区水位抬升降低了总沙量、粗颗粒及细颗粒泥沙排沙比,汛期(5~10月)入库流量大于30 000m3/s天数多的年份细颗粒泥沙排沙比增加、粗颗粒泥沙排沙比保持稳定;三峡水库运行后坝下游宜昌至湖口河段的沙量减少引起河床长距离累积冲刷,细颗粒泥沙沿程得到恢复,因河床逐渐粗化作用引起的粗颗粒泥沙恢复程度呈减弱态势.  相似文献   
87.
长江中游荆江洞庭湖区的防洪工程体系包括三峡水库以及分散的多个分蓄洪区,它们在不同类型来流情况下可能显示出不同的运用特点和效果。以1%设计标准的洪水为讨论前提,采用洪水调度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种来流情况下的工程效果。其结果显示:三峡水库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避免了荆江分蓄洪区的启用,将荆江段的超额洪量转移到水库进行调蓄;尽管不同类型洪水条件下各分蓄洪区运用情况不尽一致,但有、无三峡水库条件下,城陵矶附近总分洪量变化不大,分洪后的洪峰水位也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8.
重庆开县汉丰湖在三峡大坝和汉丰湖水位调节坝的双重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有别于自然湖泊和三峡水库的特殊水位变动规律;探索一种适合三峡水库消落带水位变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库区所有滨水城市景观生态修复的共同需求。本文在对汉丰湖消落带水位变动及景观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城市消落带景观基塘系统建设模式,即将消落带生态环境治理和消落带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相结合;并探讨了景观基塘系统生态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地形塑造、植物配置及维护管理等内容。研究认为,通过景观基塘系统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消落带景观优化、水质净化以及生境改善等生态服务功能,也可为滨水城市消落带的景观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9.
库区消落地是可以进行选择利用的珍贵的土地资源,它的利用与管理对于缓解人地矛盾,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库区消落地的利用既有理论上的依据,又有实践上的佐证;借鉴其他库区消落地利用中的经验教训,三峡库区消落地合理利用的必备条件是:深入调查研究,做好利用规划和利用前的准备工作;强化部门之间的联系,搞好服务工作;加强政策扶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严格监督管理,实施土地用途管制;明确权属,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消落地的开发利用;健全法制法规,使消落地的利用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90.
三峡水库工程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潜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三峡水库工程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潜在影响进行研究,为采取对策、促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并保护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库区公共卫生体系的有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宏观定性和微观定量研究相结合,用现状诊断和趋势预测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该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存在较多薄弱环节,而水库工程对此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