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雨 《科技潮》2007,(6):43-43
北京南二环陶然桥南侧有一幢六层居民楼,一天上午10时左右,一只灰喜鹊飞落在四层一户居民家的阳台上,它站稳之后,用嘴敲打起玻璃来。在家里的是一位老人,她听到响声后,到阳台上打开窗子,这只灰喜鹊就飞了近来,跟着老人要吃的,当吃饱之后,它就又从阳台飞走了。  相似文献   
2.
每年春秋季节,候鸟都要成群结队地作长途迁徙,或从北方飞向南方,或从南方飞向北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鱼群也要在越冬地与繁殖地之间往返洄游,在遥远的路途中,它们要觅食、辨向,要绕开障碍物。那么,它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导航的呢?科学家们经过深入研究,正逐步揭开动物导航的秘密:动物利用它们特殊的感官系统,并借助大自然中的各种因素例如太阳、星辰、地形、风向、磁场、偏振光、气味等进行导航。  相似文献   
3.
《大自然探索》2004,(1):73-73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海象也像人类一样有用左手或右手的习惯。 来自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研究人员对北极地区的海象群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他们发现89%的海象喜欢使用右鳍肢掘开海底的沉沙觅食.科研人员还通过对博物馆23只海象标本的测量发现,它们右边的肩脾骨、脑上膊和尺骨明显大于左边,这和他们的野外观察资料一致,这意味着海象使用右前肢的时向多一些。 其他海祥哺乳动物中,有,7%的座头鲸喜欢用右鳍拍击水面另外,小鸡啄食时习惯将右眼转向地面,至少有三种蟾赊更喜欢用右前肢擦去脸上的碎屑当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是“右撇子”:当鱼类向食物…  相似文献   
4.
针对细菌觅食优化算法收敛速度慢、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出现早熟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云模型优化的细菌觅食优化算法.首先给出了细菌灵敏度的概念,结合云模型随机性和稳定倾向性的特点,运用了X条件云发生器来调整细菌灵敏度,控制游动步长,进行了趋向性操作和复制操作,改进了标准的细菌觅食优化算法,提高了算法的收敛速度.然后利用正向正态云发生器,修正非线性自适应的迁移概率,进行了迁移操作,增强了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将该算法应用于自动组卷系统中,与遗传算法进行实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收敛速度与优化质量均优于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5.
正辩证唯物主义中有一句话,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几万年前,远古人类走出非洲,历经人口暴发和扩张,七大洲四大洋都早已遍布人类的足迹,直至今天,我们还孜孜不倦地为移居地外星系而奋斗着。这,就是万物蕴藏的迁徙本能。不光是人类,动物们也是迁徙的能手,小到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大到恣意畅游的巨鲸,它们创造下的伟大旅程,不因岁月而停歇,年复一年地上演着自然界的精彩大戏。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说的螃蟹是一种甲壳纲动物,它有着坚硬的外壳,还有一对强壮有力的螫。可用于觅食。当它挥舞着一对大螫四处横行时,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的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分簇路由协议,存在着所有簇头直接与汇聚节点通信、远离汇聚节点的簇头能量消耗过快等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嵌套细菌觅食算法(NBFA)及WSN分簇路由算法的特点,对NBFA进行改进并引入到WSN分簇路由机制中,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细菌觅食算法的WSN分簇路由算法;该算法将到汇聚节点的距离设定为启发函数以找到簇头下沉的最佳路径和提高细菌觅食算法的效率,同时考虑该节点的剩余能量,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减少簇头节点的能量消耗,进而实现节点能量的高效利用,增强网络的使用寿命,以实现网络通信的高效。通过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设计了一种复合人工蜂群算法,将细菌觅食优化算法中的趋药性行为引入到人工蜂群算法中,使得引领蜂和观察蜂进行局部探查时像细菌觅食时那样翻转到有利的方向上进行游动;另一方面,让蜜蜂尝试在所有维度产生扰动并择优选择,这两种策略大大增强了人工蜂群算法的局部探查能力.将此算法应用于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性能比人...  相似文献   
9.
2006年10~11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褐马鸡喜欢生活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400 m;小于10°的平缓坡;中坡位;山沟;乔木盖度50%~80%,乔木高度小于10 m,乔木密度小于0.10个/m2;灌丛盖度小于30%,灌丛高度大于1.5 m,灌丛密度小于1个/m2;草本盖度小于30%,草本高度小于16 cm;隐蔽级小于10%;水源距离小于300 m;林边距离小于100 m;人为干扰距离100~300 m的环境.主成分分析表明,褐马鸡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4种,依次为:地形及草本植物因子(海拔、地理性、坡位、草本盖度和高度)、隐蔽因子(灌丛盖度、密度和高度以及隐蔽级)、干扰因子(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边距离和植被类型)、食物因子(乔木直径、高度、密度和盖度).  相似文献   
10.
白头叶猴     
《知识就是力量》2009,(2):F0002-F0002
白头叶猴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动物,只分布于我国广西地区的石山的绝壁上,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白天在树上觅食,夜间在岩壁的洞穴中过夜,这成为它们最具代表性的身体特征。它们体态轻盈、四肢修长,尾巴的长度超过身体,身黑而头部和尾巴的后半部分是白色的。它们以石山上多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和茎为食,夜间在岩洞和石隙间休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