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0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45篇
综合类   7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1]曾报道将蓖麻油提取物精制品制成乳剂和多相脂质体,进行动物体内外抗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但其抗癌活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尚不清楚.本实验就蓖麻油提取物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全新的SPMEE技术SPMEE法,并对其在滥用药物检验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Summary The binding of amiodarone to human plasma protein and to bovine serum, albumin was studied by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ultracentrifugation, equilibrium dialysis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The fraction of amiodarone bound to plasma protein amounted to 96.3%. The changes in the binding properties of 1-anilino-naphthalene-8-sulfonate for bovine serum albumin using warfarin and amiodarone as independent inhibitor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binding site specificity.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amiodarone and warfarin have two different binding sites on bovine serum albumin, so a noncompetitive inhibition mechanism was indicated. On the basis of our data we cannot exclude other mechanisms of interaction besides direct displacement of one drug by another; nevertheless, metabolite interference between amiodarone and coagulation cofactors may better explain the enhancement of warfarin'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miodarone.This work was partially funded by the CNR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ome, Italy), Program on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Rare Diseases. 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thanks Drs E. Marzi and E. riva for their help.  相似文献   
4.
以临床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培养及16s rDNA进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进行药敏实验,并对分离株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筛选;通过PCR检测常见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对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株进行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其对小鼠致病力的分析。本研究从采取的86例尿液标本中分离检出11株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为12.79%。耐碳青霉烯酶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blaNDM、blaVIM、blaIMP和blaKPC基因在分离株中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分布。耐药性分析发现1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90.91%,对头孢噻肟耐药率为63.64%,对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荚膜分型结果显示,分离的11株细菌中10株均为强毒力型菌株(90.9%),其中K57血清型4株(36.4%),K1血清型1株(9.1%),K2血清型1株(9.1%),K5血清型1株(9.1%),K20血清型3株(27.3%),提示该批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此外,毒力因子分布结果显示,其毒力因子rmpA(54.5%)、Aerobactin F(54.5%)在菌株中分布较为广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及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9株分离株均有较强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致病力可能与荚膜血清型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相关。综上所述,临床分离的致尿路感染病原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多重耐药特征,强毒力菌株以K57荚膜型为主,K1、K2均有分布,提示对尿路感染病原应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防控多重耐药和强毒力菌株的感染与流行。  相似文献   
5.
Summary The ability of liposom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kinds of phospholipid materials to adhere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nea was studied in the rabbit. The liposomes were labelled with tracer amounts of an I125-labelled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derivative and were instilled in 10 l drops onto the cornea. The retention of radioactivity was monito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liposomes containing positively charged phospholipids are better retained than an albumin control. Thus, it may be possible to develop a drug delivery, liposome system which would permit long-term sustained release of ophthalmic drugs onto the cornea.  相似文献   
6.
双层结构8—羟基喹啉铝电致发光的有效载流子形成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分子掺杂聚合物作为空穴传输层、8-羟基喹啉铝作为发光层的有机分子/聚合物双层结构的电致发光。着重指出在稳定发光之前有一个有效载流子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利用"生物浮动床-过滤-臭氧杀菌"技术处理电厂厂区生活污水,耐有机负荷冲击和水力冲击的能力强,对CODcr、氨氮、总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ODcr总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5%,出水CODcr稳定在10~30 mg/L;总磷去除率达到50%以上,出水总磷质量浓度低于0.5mg/L;对NH3-N的去除率基本可以稳定在80%以上;浊度消减率可达到84%,细菌杀灭率大于99.9%,出水细菌浓度小于1/L.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阶段,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途径,也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因此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人们对抗肝纤维药物的研究十分重视.本文将简要综述近年来对肝纤维化药物的一些新认识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高分子催化剂在对氯二苯甲酮合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高分子载体负载的Pd催化剂纤维素氧膦 -钯配合物、活性炭负载钯、SiO2 负载的氰乙基化可溶性蛋白质锚定钯以及Pd -Al2 O3 在对氯二苯甲酮合成中的催化行为 ,考察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结果表明不同载体与Pd产生不同的分散催化体系 ,具有不同的催化活性 ,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 .XPS分析方法对催化剂的表征说明催化活性中心的质点是金属态钯  相似文献   
10.
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体系引发烯类聚合反应的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有机过氧化物(BPO)分别与含叔胺基结构的药物(如利福中,奋乃静,水杨酸毒扁豆碱,硝酸毛果芸香碱)组成的引发体系,在40℃的温度下引发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并与纯BPO、BPO-DMT体系引发HEMA聚合的放热过程比较.实验表明:(1)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与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机理相似,其引发活性比BPO-DMT体系的低.(2)有机过氧化物与药物引发体系,能在40℃温度下引发HEMA聚合成型,聚合过程放热较为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