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8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33篇
系统科学   27篇
丛书文集   115篇
教育与普及   658篇
理论与方法论   67篇
现状及发展   16篇
综合类   27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DNA标记的出现为种群生物学家解决某些种群问题提供了有用的工具,选择好合适的DNA标记,能揭示出种群发展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232.
本文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 Fe~(3+)、Co~(2+)、Ni~(2+)、Zn~(2+)四种过渡金属对 DNA 稳定性影响及与 DNA配位方式,结果表明 Fe~(3+)、Co~(3+)有稳定 DNA 的作用,Zn~(2+)、Ni~(2+)使 DNA 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233.
以花生DNA为供体,大豆为受体,在大豆自花授粉后,采用液滴法和注射法导入花生DNA,在受体大豆植株后代中获得了多种变异类型。为探讨外源DNA 导入技术的可靠性,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CaMVneo 用同法导入大豆。所收获的种子发芽后培养于一定浓度的卡那霉素溶液中,其中部分植株对卡那霉素表现抗性,可继续生长发育。分株提取这些植株的DNA,以质粒DNA 为探针,进行斑点杂交.供试的14个植株中出现了13个阳性斑。实验结果证明质粒DNA 已整合到大豆基因组中并获表达,从而间接地证实了授粉后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 的技术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34.
235.
黄瓜外源 DNA 导入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黄瓜的花器结构及开花习性,研究了通过花粉管通径将外源DNA 导入黄瓜子房的方式以及DNA 溶液的浓度、用量、pH 值和黄瓜花粉粒的渗透压等因紊对导入效果的影响.采用花粉与DNA 溶液混合授粉和子房微量注射均可成功的获得10~(-2)~10~(-3)的高遗传转化率.证明了应用外源DNA 导入进行黄瓜分子育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36.
文中介绍一种快速获取高纯度质粒DNA的方法,这种称之为万能微量制备(ThcMagicMinipreps)DNA纯化系统在质粒DNA纯化过程中不用有机溶剂抽提和乙醇沉淀,而用一万能微柱吸附质粒DNA,吸附上的质粒DNA可用于水或TE缓冲液洗脱出来,且不含任何盐或主同分子杂质,纯化的质普DNA不需进一步处理即可直接进行DNA顺序测定和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整个过程可在15min内完成,不失为一种简单可靠的  相似文献   
237.
用常规喇曼和表面增强喇曼的方法获得了小牛胸腺DNA固体纤维和水溶液的激光喇曼谱,样品的喇曼特征谱带与国外文献及国内紫外共振喇曼法得到的谱图基本一致,由此可分析出样品的构象,基团归属等信息,证明喇曼光谱是用于测量生物分子结构的一个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38.
用7%蔗糖的YEME液体培养基培养四环素产生菌金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faciens)91-06,以链霉菌遣传操作法为基础,从该菌体中分离到质粒PSA314,分子量约为28.5kb(18.8MD)。该质粒经酶切分析表明,具有2个BamHI位点和1个EcoRI位点,用吖啶橙处理获得无质粒珠,其在孢子形成和菌落形态方面出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39.
溴乙锭荧光探针法检测三链DNA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平城 《科学通报》1993,38(13):1194-1194
早在1957年 Davis 等就曾报道过三链核酸的存在,但当时被认为是一种人为的没有生物学意义的结构而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87年 Mirkin 等在酸性溶液的质粒中发现一种 H 型三链 DNA,同年 Dervan 等证实了可通过将第三股 DNA 粘接到含有真实基因的天然 DNA 上形成三链 DNA,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已经发现,通过三链 DNA 的形成,寡聚核酸可以充当切割 DNA 的“分子剪刀”和提供抑制基因转录的新手段、并可能在发展治疗病毒性疾病(如爱滋病、癌症等)的新型药物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鉴于这些原因,发展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有效检测三链 DNA 形成的方法是十分有意义的.溴乙锭(以下  相似文献   
240.
张春立 《科学通报》1993,38(22):2112-2112
类菌原体(MLO)是一类引起多种作物严重病害的病原,无壁,仅有单位膜,大小不一,难以纯化和体外培养,长期以来对这类病原一直缺少一种特异、灵敏及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也阻碍了对病原本身的一些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我国泡桐遭受MLO 严重危害.本文以自然染病泡桐病组织为材料,进行了泡桐丛枝病(PWB)ML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