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4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42.
神向来被人们看做是公平、公正、仁慈、宽容的化身,他能给人带来光明,驱走黑暗;带来和平,驱走战争;带来希望,驱走绝望;带来幸福,驱走痛苦。神的形象极其光辉灿烂,但这种认识却实在失之于片面,在这背后,神性形象还有其不大为人所知的另一面,比如不公、残忍、贪婪、虚荣等。  相似文献   
43.
圣经文本中将近一半篇幅是叙事文学,它们用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写成,取得独特的文学成就。着眼于圣经叙事的情节构成,尝试对情节的起承转合、事件的连缀方式、冲突在情节中的位置等问题略加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44.
《诗经》与《圣经》在东西方分别被誉为圣典和神典,但又都不约而同地有着民间世俗的内容,那就是《国风》与《雅歌》中的爱情诗。歌咏爱情,可以说是《国风》与《雅歌》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都不乏对女子形象的描写,但两者在表现手法、对细节的描绘、用词修饰等方面具有不同之处,反映出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5.
《白鲸》是一部气势恢弘的捕鲸史诗。结合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麦尔维尔的宗教思想,通过运用与圣经中对应的人名来深化其小说主题,认为麦尔维尔是很具有《圣经》宗教意识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46.
奥登的诗歌《美术馆》是因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以及伊卡洛斯的传说而创作的,诗中还间接提到了布鲁盖尔的另两幅画——《伯利恒的户口调查》和《屠杀无辜者》。典故知识是理解这首诗的第一要素.该诗典故包括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在此基础上再析《美术馆》,诗歌的意义将更为明了。  相似文献   
47.
弥尔顿心中的上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17世纪伟大的的诗人弥尔顿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但他同时又是上帝的一个忠实信徒,《圣经》是他生活的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命的支柱,创作的源泉;但他又是一个学为己用的人,经他创作加工过的《圣经》故事和人物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为他所终身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服务,在他的作品中,“上帝”时而是一个最高道德的创导者,时而是一个令人憎恶的暴君,时而是一个心胸狭窄,贪婪的主,时而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诗人的神学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矛盾使他在不同的作品中把“上帝”这个被基督教徒顶礼膜拜的神圣的偶像塑造成了各种不同的矛盾人物。  相似文献   
48.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儒家经典成为当时和此后的稀缺文化资源。魏晋时期,王肃为了推翻郑学,开始制造伪经。《孔子家语》及《孔丛子》就是他的伪作,并且在学术界流行很长时间;两宋之际,吴棫首先对《古文尚书》辨疑,到清初,阎若璩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撰成《尚书古文疏证》,系统地考辨了《古文尚书》之伪。  相似文献   
49.
王小洁 《科技信息》2009,(19):140-141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发表于1977年。这部小说取名子《田约》中的《所罗门之歌》,又名《雅歌》。《雅歌》相传为所罗门王所作,讲述了男女之间热烈渴求和追寻对方的动人爱情故事。生活在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为基督徒的美国。莫里森直接以《圣经》的一个文本命名自己的小说,是否有着特殊的寓意?本文从两部作品有关人物的追寻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莫里森的这部小说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50.
李琰  陈懿 《科技信息》2008,(8):146-148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truggles and compromises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in the Bible translation,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two method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being immature to mature till the final merge of them,which reflected the need of the readers and the social settings of different epoc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