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8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8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81.
杂交小麦与亲本三系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代庆阳,汤泽生,苏学辉.四川师范学院生物系.西南农业学报1993.6(4):32~35小麦不育系83A,41A,保持系838,恢复系2721及83A×2721的杂种一代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不育系...  相似文献   
82.
应用基因型选育的方法,获得核型显性不育基因的纯合基因型,创建了雄性不育的核显性不育系,经测试相应建立了核显性不育恢复系和保持系,首次完成核型显性不育的三系配套。  相似文献   
83.
将以ATP6作为诱饵蛋白,应用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Y2H)已筛选到的3′端含有终止密码子的一个片段,通过5′RACE获得该基因全长并,命名为Bn-Zn,其编码氨基酸序列中含有一个RINGv(RINGvariant)结构.通过构建该基因的真核正向表达载体pCAMBIA2301G-Bn-Zn,以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入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油菜8410018幼苗下胚轴,经过诱导愈伤和再分化,成功得到了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84.
将一份水稻自然突变材料与其正常亲本连续回交得到一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突变体H2S.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花药瘦小,呈白色水浸状,无成熟花粉粒.细胞学研究发现H2S突变体在四分体时期之前花药发育正常,但当小孢子释放后,突变体小孢子开始降解,且此时绒毡层也表现不正常降解.当正常小孢子发育到单核靠边期时,突变体小孢子和绒毡层降解完全,仅在花药内壁残留绒毡层残迹.  相似文献   
85.
油菜雄性不育系160S育性转换中保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温度敏感型甘蓝型油莱雄性不育系160S为试验材料,并以可育油菜31C为对照,对160S育性转换过程中叶片和花药保护性酶的活性等进行了研究,研究中测定了160S在育性转换温度敏感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  相似文献   
86.
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及其恢复性的遗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花粉可育率和自然结实率为指标择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丛系41A与其恢复系配制的F1,F2,BC1和BC2等世代的育性表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纱丛广41A属配子体不育,其不育性受一对隐性核主基因和不育细胞质共同控制,其核不育基因与珍汕97A不等位。  相似文献   
87.
88.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89.
光温敏两用核不育水稻特异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光温敏两用核不育水稻(PTGMR)在特异蛋白质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PTGMR在种子,幼苗,叶片,叶绿体及花药中的特异蛋白质的研究进展,旨在通过对此领域的综述,促进PTGMR在分子水平的研究。最后对PTGMR育性调控研究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0.
Pms1, a locus for photoperiod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in rice, was identified and mapped to chromosome 7 in previous studies. Here we report an effort to identify the candidate genes for Pms1 by comparative sequencing of BAC clones from two cultivars Minghui 63 and Nongken 58, the parents for the initial mapping population. Annot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sequences of the two clones resulted in a total of five potential candidates which should be functionally tested. We also conducte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quences of these two cultivars with two other cultivars, Nipponbare and 93-11, for which sequence data were available in public databases. The analysis revealed large differences in sequence composition among the four genotypes in the Pms1 region primarily due to retroelement activity leading to rapid recent growth and divergence of the genomes. High levels of polymorphism in the forms of indels and SNPs were found both in intra- and inter-subspecific comparisons. Dating analysis using LTRs of the retroelements in this region showed that the substitution rate of LTRs was much higher tha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results provided strong evidence for rapid genomic evolution of this region as a consequence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el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