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14篇
系统科学   25篇
丛书文集   105篇
教育与普及   3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7篇
现状及发展   24篇
综合类   187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1.
作物耐低磷机制及耐低磷育种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植物耐低磷机制研究进展及耐低磷育种现状,从常规育种和基因工程技术两方面探讨了提高作物利用土壤难溶性磷效率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12.
栽培稻的紧穗野生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的遗传定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野生稻资源是水稻育种中获取有利外源基因的一个主要来源。紧穗野生稻(Oryza eichingeri,2n=24,CC)原产于非洲,具有高抗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叶枯病等多种有利性状。在紧穗野生稻与栽培稻(Oryza sativa,2n=24,AA)品种02428远缘杂交后代中,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和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 等分子标记,对栽培稻背景下外源遗传物质的存在进行了跟踪鉴定,并对来自紧穗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紧穗野生稻的染色体片段已经易位到栽培稻中;抗褐飞虱性状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位于第2染色体,在两个微卫星标记RM240和RM250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6.1和5.5cM,暂时定名为Bphl3(t)。该基因的发现和定位将有助于对水稻褐飞虱抗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113.
转基因与进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振华 《自然杂志》2001,23(3):177-180
采用转基因步骤 ,从遗传上改变个体的某一性状并观察它在存活、生长、生殖、防御或竞争能力上的相应变化 ,是突破常规方法的局限及揭示生物在进化历程中表型性状的形成与自身存活、生殖相适应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4.
在阐释转基因技术风险治理的“宏观-中观-微观”内容层次和“启动-联动-制动”生成逻辑的基础上,以欧盟和美国为例,剖析了科学理性、社会理性、生态理性认知框架引发的治理情境理解、制度逻辑和工具选择的差异,以此凝练出基于“理性-制度-行动”的转基因技术风险治理理论图谱,并认为理性框架是科学不确定性下风险认知的简化机制,其本质...  相似文献   
115.
在风险社会的视角下,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所引发的风险不仅是由于技术本身的特殊性,还有包括法律在内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加持.必须以全球化的视角引导公众、科学家以及决策者良性互动,破除知识垄断,共同协商决策以应对转基因技术带来的社会风险.多年来,我国在转基因技术风险的法律规制上仍然面临着封闭决策引发公众不信任、多部...  相似文献   
116.
我国是果树产业第一大国,具有丰富的果树品种资源。随着市场需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我国果树产业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需求亟待解决。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我国果树育种现状,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十分必要。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等分子育种技术具有周期短、效率高、定向育种精确度高等优点,将其应用于果树育种可以改良果品品质并增强产业竞争力,是现代果树改良育种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果树产业现阶段存在的品种单一、品质下降、病虫害危害增加等实际问题,从改善果实色泽、果型、大小、风味、质地、香味、功能物质等果实品质相关性状,以及提高抗干旱、低温、高温等非生物胁迫和抗病虫害等生物胁迫能力出发,综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果树育种中的应用进展、不足以及发展建议,认为我国果树分子育种应该以满足不同人群和不同用途需求为基础,培育多样化、个性化的品种;以优质绿色安全为发展方向,培育抗性好、适合省力化栽培的品种;要充分利用果树全基因组丰富的遗传信息资源,在基因组或系统水平上全面分析基因功能,以揭示果树生长发育、环境应答互作分子网络、代谢等分子机制,为果树定向育种奠定基础;同时应综合运用现代生物学等各种先进技术,提升育种效率,逐步缩短培育新品种的周期。  相似文献   
117.
基因枪转多基因库安托杨的获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基因枪共转化方法将枯草杆菌果聚糖蔗糖酶基因(SacB)、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vgb)、双价抗蛀干害虫基因(BtCry3A+OC-Ⅰ)、调节基因JERF36及报告基因NPTⅡ等外源基因导入库安托杨, 共获得25株抗性植株. PCR及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 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库安托杨基因组中, 其中7株含有上述全部5个外源基因. BtCry3A ELISA实验表明, 上述7株库安托杨BtCry3A基因已得到表达. 且上述转基因植株在滨海盐碱地中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18.
利用GPS-LS接点扫描系统, 在荧光假单胞菌G2的5-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编码基因aroA中随机插入15 bp (即编码5个氨基酸短肽)的外源片段, 建立含一系列不同插入位点的aroA突变体库. 利用内源aroA基因缺失的大肠杆菌突变株ER2799对突变体库进行功能互补筛选, 测序后确定了12个可以忍受5个氨基酸插入的位点, 其中位点F295/T296经Ssp DnaE内含肽(intein)介导的蛋白互补技术鉴定为可拆分和蛋白重建的位点. 从位点F295/T296将G2-EPSPS基因一分而二, N-端和C-端片段分别连接在携带Ssp DnaE 内含子元件的原核表达双质粒上, 获得共转化质粒pMEPSN295IN和pKEPSC296IC. 将质粒pMEPSN295IN和pKEPSC296IC分别或共转化内源aroA基因缺失的大肠杆菌突变株ER2799中, 携带共转化质粒的重组子能够在M9限制性培养基生长, 而携带单一质粒的不能生长, 表明从位点F295/T296拆分的aroA基因在内含肽介导下实现了蛋白重建, 在突变株ER2799中恢复了5-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3-磷酸合酶活性, 酶活水平达到野生型的62.92%,为4.48 U/mg.  相似文献   
119.
外源基因定向插入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俊  方小平  王转  李均  罗莉霞  胡琼 《科学通报》2006,51(12):1406-1412
外源基因定向插入C基因组对于降低转基因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AACC)的生态环境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抗除草剂bar基因转入到芥蓝(B. oleracea var. alboglabra, CC)中, 以转bar基因的芥蓝(CbCb)为父本, 非转基因的白菜(B. rapa, AA)为母本, 通过种间杂交、子房培养和染色体加倍, 获得bar基因定向插入C基因组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株系67个. PCR结果表明, 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bar基因为阳性的株系31个, 阴性的株系36个. Basta®喷施结果表明, 分子检测阳性的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高抗除草剂, 分子检测阴性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则不抗. South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 外源bar基因已整合到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20.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排放,而重金属对生物往往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重金属镉便是其中一种。为探究镉胁迫对拟南芥AtRFE6基因表达的影响,文章以哥伦比亚背景(Columbia, Col)的拟南芥为实验材料,构建拟南芥Pro:RFE6-GUS转基因植株。以野生型拟南芥DNA为模板,扩增AtRFE6启动子片段,并对该启动子和GUS质粒进行双酶切和连接;然后将重组质粒热转入大肠杆菌DH5α进行鉴定和测序,测序正确的质粒转入农杆菌,并侵染野生型拟南芥;对筛选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镉胁迫处理并GUS染色,结果表明拟南芥在受到镉胁迫时,AtRFE6基因的表达量增加,说明AtRFE6可能参与调节植物对镉胁迫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