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4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2篇 |
教育与普及 | 6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5篇 |
现状及发展 | 2篇 |
综合类 | 6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42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采用考虑堆石料流变性的分析模型,对西流水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进行了三维非线性有限元计算,得到了考虑堆石流变性后的坝体、面板及接缝的位移和应力,同时对比分析了堆石料流变性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结构性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堆石流变性对大坝工作性态有一定影响,但对西流水面板坝而言,在考虑堆石流变性影响后,其设计方案在技术上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1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熊猫种群演化史及适应性相关成果在《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该研究通过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方法描绘出了熊猫完整的演化史轮廓。熊猫演化的谱系历史可以追溯到800万年前,熊猫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间曾经一度繁盛,而如今仅存的一个种属——大熊猫也濒临灭绝。调查显示,大熊猫仅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六个山系: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 相似文献
14.
孤西断裂带地质构造十分复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该区已进行了三维连片处理,但潜山的构造背景及准确细致的构造形态仍不清楚,制约了对该区带的深入地质研究和评价。采用匹配滤波、叠前数据规则化等技术对叠前连片道集进行精细处理后,再进行叠前深度偏移迭代,并利用层析成像法对层速度模型进行校正,成像剖面信噪比较高、潜山归位准确,内幕清楚,发现和落实了多个圈闭构造。 相似文献
15.
在西安市南郊20km的秦岭北坡,有一处山崩裂石堆积成的地貌景观,这就是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景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金矿田是仅次于胶东金矿田的第二大金矿田,有着重要的经济与战略价值。【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金矿床进行划分,从区内金矿床的时空分布入手,统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区内主要金成矿的定年数据,概括总结区域内金的成矿规律。【结果】本研究以断裂构造对金矿的控制为主线,将金矿床划分为石英脉型、蚀变千糜岩型和破碎蚀变岩型。将小秦岭金矿田金矿由西自东分为四个矿带,分布特点为南北成带,东西展布,构造控制,脉型为主。成矿年龄统计显示小秦岭金矿的成矿年代主要集中在237~204 Ma和161~120 Ma两个时间段。【结论】研究表明:(1)区域上的重大构造事件(印支、燕山两期构造运动)和区域内主要的两组EW、NE向断裂共同造就了如今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及矿体的产出特征,两组断裂叠加部位为接下来找矿预测的重点。(2)将区域内金成矿分为两期,第一期中晚三叠世(印支期)237~204 Ma为金矿床的初步富集,印支期造山作用导致区内EW向构造体系;第二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期)161~120 Ma为金矿床的改造再富集,燕山运动叠加改造形成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IR,NMR,MS及UV四大谱对合成药物盐酸洛非西定的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四大谱表明了该化合物与中间体的不同结构特征,确认了该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8.
1-4℃低温处理西葫和茄子,其幼苗生长明显受抑.低温处理到4d时,分别检测两种作物幼苗根系和胚轴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苹果酸脱氢酶(MDH)的同工酶.结果发现,COD同工酶只在西葫根系中发生一些变化,POD和MDH同工酶变化明显.西葫胚轴POD,根MDH和茄子胚轴POD均有谱带增加或消失现象,这是低温诱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认清西部斜坡高台子油层砂体分布规律,指导油气藏开发,根据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分析结果,并结合测井相模式,对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江桥、阿拉新、平洋地区高Ⅲ油层组沉积微相进行研究。通过对江桥至平洋地区高Ⅲ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发育情况的认识,认为该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两种类型的亚相和滨浅湖砂坝、滨浅湖混合滩、滨浅湖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等8个沉积微相类型。江桥至平洋地区分别受到齐齐哈尔物源和西部英台物源影响,三角洲前缘砂体相对比较发育;阿拉新地区无物源供给,滨浅湖相较发育,砂体相对较薄。发育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相似文献
20.
浙江西天目山天然林及银杏种群考察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完成国内多处同类型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对西天目山双清溪沟谷天然林及其银杏进行了专题考察 ,所获第一手资料包括 :双清溪森林古道样带式路线考察立木分布平面图 ;天目山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及伴生树种调查总表 ;双清溪天然林中银杏种群调查明细表 ;“5代同堂银杏”的树木形态学调查研究 ;禅源寺古森林群落的成分、结构及性质考察等。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 ,双清溪天然林原应属於典型“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 ,现已进入“针阔叶、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演替阶段。该演替系人为干扰下的一种“偏途演替”。银杏种群参与了演替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因此 ,它们应该是野生的。“5代同堂银杏”建议正名为“无性系多代同株银杏”比较恰当。禅源寺古森林群落是双清溪沟谷天然林的延伸和残余部分 ,可简称为“禅源寺古森林残存群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