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19篇
教育与普及   36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69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明确麦捷让构造卡洛夫-牛津阶气的控因素、掌握油气富集规律,利用层拉平技术研究了麦捷让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明确了麦捷让古构造和现今构造的形成时期以及规模;通过研究油气的生成、运移与构造形成之间的时空匹配关系,解决了卡洛夫-牛津阶气因素不清的问题。研究得出,现今构造对麦捷让气的形成影响小,古构造是影响气形成的主控因素,古构造的大小决定了气的储量规模和油气分布规律。通过控因素的研究,不仅明确了气类型,也探索和掌握了气田的高产富集规律,即在古构造高点或古构造的上斜坡,储层物性好、气井产量大,远离古构造高点或位于下斜坡,则储层物性差、气井产量低。  相似文献   
102.
吐蕃东进,在彝走廊地区引发了频繁而剧烈的族群互动,彝走廊的族群分布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一线以西在吐蕃控制下的众多部落发生“蕃化”,基本上形成了彝走廊西部以族为主的族群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3.
用BL1038、BM4311、TGLA122、BM143、ILSTS018、OarHH35、BM720、D18S51、McM130和OarCP0034共10个SSR标记座位,对所选择的高原型山羊优秀个体及疑似父亲,共11只个体进行亲子鉴定.结果表明,10个分子标记遗传多态性好,累计鉴别力(CDP)为0.999996,复合SSR位点的累计鉴别力(CDP)〉0.99999,累计非父排除率(CPE)为0.998030.鉴定出公羊48号、69号和14号分别是所选择的优秀个体66号、40号和36号的真实父亲.  相似文献   
104.
利用RT-PCR、T-A克隆技术获得了绵羊H-FABP基因, 并对克隆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绵羊H-FABP编码基因全长402bp, 编码133个氨基酸. 将绵羊H-FABP基因及氨基酸序列分别与Gene Bank中公布的山羊、水牛、家牛、野牦牛、猪、马、狗7种动物进行序列一致率比对, 结果显示, 绵羊与所选的7种动物的H-FABP基因序列一致率在90.8%~99.5%之间, H-FABP氨基酸序列一致率在93.2%~100%之间. 其中, 绵羊与山羊H-FABP基因存在2个位点核苷酸差异:114位碱基位点A→G和第129位碱基位点T→C, 但两个位点的核苷酸差异均为同义密码子, 绵羊与山羊H-FABP氨基酸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5.
 将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油气成理论相结合,从层序特征、沉积体系和油气成条件等方面探讨了塔中4油田CI油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成模式。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开展塔中4油田CI油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准层序组、9个准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内进行沉积特征研究,确立研究区发育潮坪和三角洲两类沉积体系。在层序及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对油气成的要素进行分析,确立沿断输导它源成模式。CI油组本身烃源岩不发育,油气主要来源于下覆奥陶和寒武统烃源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SQ1及SQ2的海侵体系域。油气从烃源岩中沿着大断裂向上运移到CI油组成,发育有岩性、断层-岩性及微背斜3种类型油气。  相似文献   
106.
 运用盆地资源评价方法对巴西圣弗朗西斯科盆地的地质背景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圣弗朗西斯科盆地形成年代久远,构造演化史复杂,先后经历了断陷期、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期和前陆沉积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各阶段的盆地特征存在差异,发育Espinhaco群、Macaubas群以及Bambui群3套主要的充填序列。盆地中有效烃源岩、有利储层和区域盖层均发育于Bambui群和Macaubas群,生储盖配置关系良好。盆内圈闭发育,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及构造-地层复合圈闭等多种类型。通过成特征分析,认为盆地中的区域不整合面和巴西利亚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层和裂缝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通道,为油气在不同类型圈闭中的聚集创造了条件。综合各成要素,预测盆地西侧巴西利亚构造带周围是可能的油气富集有利区,且油气勘探应以天然气为主。  相似文献   
107.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条件与油气成条件虽然存在差异,但亦存在共同之处,即均需要有充足烃源供给及烃源供给系统输送与有利聚集场所的时空耦合配置。为了深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运聚成条件之差异,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造沉积演化特点及油气地质条件与多年来油气及水合物勘探成果,综合剖析了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气源构成特点与流体运聚输导系统特征,同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分析,初步研究了气源供给运聚通道系统类型与高压低温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时空耦合配置关系,并结合油气地质及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基本地质条件,总结和建立了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生物气源自生自储扩散运聚型”、“热解气源断层裂隙输导下生上储运移渗漏型”和“热解气源底辟及气烟囱输导下生上储运移渗漏型”等3种成因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模式,以期能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预测及有利勘查目标评价优选等提供决策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08.
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以及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道侧翼.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的油气富集相带,长2油层由下而上的沉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沉积微相对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的分布及其油井产量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在对世居川西南的历史族群"西番"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田野调查访谈资料,对多续族和与其关系密切的其他族支系纳木依、里汝、尔苏的关系作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探讨,认为他们虽各自拥有不同的族群称谓与文化特质,"和而不同",但确是关系紧密,同为族支系。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在于探讨地域文化与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路.采用对不同洞门类型的隧道洞口进行研究、归纳的方法,和对地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提取的方法,结合不同类型的隧道洞口进行专题性的景观设计.隧道洞口的设计不仅要满足结构的合理性和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如何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感官上的需求,做到科学和人文交相辉映,是探讨的重点.在都汶高速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基础上,对地域文化与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相结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总结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