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亚精胺对小麦离体叶片衰老过程中核酸和核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亚精胺(Spd),亚胺环己酮(CHM),5-氟尿嘧啶(5-Fu)与钙离子(Ca^2+)单独或配合处理小麦离体叶片表明,Spd对RNA含量和RNase活性不存在转录水平的调节,而主要是通过“电荷效应”抑制RNA含量降低,对RNase可能通过抑制其合成和由于“电荷效应”抑制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新型tacrine双联体bis(7)-tacrine对NMDA受体的作用位点.方法: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上NMDA激活电流变化.结果:细胞外液pH值从8.1改变到6.7,在细胞外液中加入二硫苏糖醇(2 mmol/L)、精胺(10 mol/L)、镁离子(50~500 mol...  相似文献   
14.
在人体的生理条件下(p H=7.4),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研究了4-氯-萘酰亚胺-丁基高亚精胺(1)与鲱鱼精DNA的作用.研究发现化合物1能够嵌入DNA.紫外光谱研究表明化合物(1)能引起DNA构象改变,且化合物1为DNA嵌入剂.采用变温荧光光谱法研究发现荧光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根据荧光数据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发现化合物与DNA作用力类型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引力,且作用过程为氢键和范德华引力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0,(9):22-22
<正>格拉茨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最新研究中发现,精液中的精索(亚精胺)能延缓衰老过程,并且能延长人类血液细胞以及酵母菌、苍蝇、蠕虫和老鼠的寿命,保护细胞免受破坏。  相似文献   
16.
莴苣(挂丝红品种)种子萌发过程中,内源亚精胺(Spd)含量逐渐增加.Ca2+通道抑制剂Co2+和L3+、钙调素(CaM)拮抗剂氯两嗪(CPZ)处理抑制种子内源亚精胺含量的增加,Ca2+可部分逆转Co2+和La3+的抑制效应.外源亚精胺处理能部分逆转Co2+和La3+对萌发的抑制效应.表明Ca2+和CaM对种子萌发的调节作用与其对亚精胺含量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7.
亚精胺对小麦离体叶片水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小麦离体叶片水溶性蛋白质的电泳分析表明,整个水溶性蛋白质随叶片的衰老而降解,亚精胺能显著地抑制蛋白质在叶片衰老过程中的降解,并能促进某些大分子量蛋白质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以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材料,在温室生产环境条件下,采用根际施用结合叶面喷洒的方法,分别施用不同浓度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壳聚糖(Chitosan,Cts)、亚精胺(Spermdine,Spd)溶液,利用200 mmol.L-1NaCl进行盐胁迫,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了4种生物源化学诱抗物质对黄瓜幼苗盐胁迫逆境的诱抗作用以及在盐胁迫逆境条件下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生物源化学诱抗物质及其不同浓度的诱抗效果。结果表明,4种生物源化学诱抗物质对黄瓜幼苗盐胁迫都有较强的诱抗作用,都能促进盐胁迫逆境下黄瓜幼苗的正常生长;生物源化学诱抗物质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必须选用适宜的浓度才能收到良好的应用效果;综合评判结果以BR最优,且以BR为0.01 mg.L-1处理最好,适宜浓度范围为0.005~0.050 mg.L-1;SA对盐胁迫的诱抗效果相对较弱;Cts,Spd,SA最适宜的处理浓度分别是150,100,150 mg.L-1,适宜浓度范围分别为150~200,100~200,100~150 mg.L-1。  相似文献   
19.
With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w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DNA condensations on mica surfaces induced by multivalent cation spermidine. The pattern of the DNA condensates is a flat single layer, with a core in the centre and DNA wrapping around it at high density. We assume this to be a two-dimensional condensation of free coiled DNA onto negatively charged mica surfaces by the multivalent cation. The DNA molecules condense on mica surfaces via a pathway different from the formation of toroids, rods or globules in bulk solutions. We give an explanation to why toroid structures are difficult to be observed by AFM, and further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NA condensations in solutions and on mica surfaces. The present work will be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s of DNA on charged surfaces, which might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solution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