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29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A Double Haploid (DH) population, 116 plants,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Japonica upland rice IRAT109 and paddy rice Yuefu, planted in PVC pipe under upland ecosystem in 2001 and 2002, was used in this study. Seven root traits, including basal root thickness (BRT), total root number (RN), maximum root length (MRL), root fresh weight (RFW), root dry weight (RDW), ratio of root fresh weight to shoot fresh weight (RFW/SFW) and ratio of root dry weight to shoot dry weight (RDW/SDW), were studied. Using index of drought resistance (IDR), the ratio of yield under upland ecosystem to yield under lowland ecosystem of DH lines, as the criteria of drought resistance,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root traits and IDR, showed that BRT, MRL and RN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DR. High IDR lines had thicker BRT, longer MRL and less RN than low IDR lines. A molecular linkage map with 94 RFLP markers and 71 SSR markers covering 1535.1 cM was pro-duced. QTLs and G譋 interactions for BRT, RN, MRL, RFW, RDW, RFW/SFW and RDW/SDW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constructed molecular linkage map and soft-ware QTLmapper version 1.0. A total of 18 additive QTLs and 18 pairs of epistatic QTLs associated with root traits were detected. There were nine additive QTLs and two pairs of epistatic QTLs performe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with environment. Some QTLs with high general contribution and no G譋 interaction were obtained. Two pairs of epistatic QTLs mrl3 and mrl8, brt3 and brt11a controlling MRL and BRT had high general contributions of 21.51% and 13.03% respectively. An additive QTL and a pair of epistatic QTLs controlling RFW and RDW had high general contributions of 13.50% and 25.64% respectively.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for rice drought resistance based on QTL with high general contribution, low G譋 interaction and tightly linkage with IDR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2.
亚洲栽培(Oryza sativa)与高秆野生(O. alta)分别属于AA和CCDD染色体组, 其种间生殖隔离影响着高秆野生的有利基因向栽培的转移和利用. 本研究从不可交配性和杂种不育性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栽培与高秆野生种间生殖隔离的细胞学机理. 结果表明, 其不可交配性的细胞学原因在于: (ⅰ) 胚囊亲和性障碍, 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受精障碍, 包括不受精、受精停滞和单受精等; (ⅱ) 杂种不活障碍, 表现为杂种胚胎发育停滞以至胚胎夭亡, 这是导致不可交配性的主要原因. 杂种F1不育包括胚囊败育和花粉败育, 其中杂种胚囊完全败育, 以胚囊退化为主; 杂种花粉高度败育则主要表现为典败; 杂种胚囊和花粉败育的细胞学原因主要在于其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异常, 即染色体不育导致了杂种的高度败育. 由此提出了克服栽培与非AA染色体组野生种间生殖隔离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43.
第五代褐虱是萧山市晚生产的主要害虫,在1974年至1999年26年中,大发生就有8年。所以加强预测预报,提前发布病虫情报,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褐虱的为害,对夺取晚丰收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萧山市1974年至1986年晚第五代褐虱的发生量结合气象资料,用简易多级判别法,建立了预报模型。对1974年至1986年13年历史资料进行回报检验。拟合率几乎为100%。对1987年至1999年13年试报,全部符合。结果表明,该方法比较简单,效果较好。预报因子的数据在7月初即可取得,该虫发生高峰在9月下旬,因此,可提前80~90天作出预报。1选…  相似文献   
44.
对7种田除草剂防除杂草效果的初步研究表明,新得力,田草净的最后除效果最佳,无草,除草醚、克草胺次之,除草净和丁滴相对 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5.
选用早熟、高产、高海拔粳新品种凤22号作为示范种,在祥云县沙龙镇青海村建立211.1亩高产示范片。经测产验收,加权平均亩产893.36千克,最高亩产961.17千克,较当地主栽种凤17号平均亩产795.00千克,亩增产98.36千克,增12.37%。其主要技术措施是:严格进行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等种子传播病害的为害;肥床旱育,精种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适期早栽,避过八月低温为害;合理稀植,插足基本苗,在多穗基础上争大穗夺高产;施足基肥.适施磷钾配合的穗肥: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46.
郑稻19     
审定编号 豫审2008001 选育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 豫粳6号×郑90—36  相似文献   
47.
纵卷叶螟绒茧峰的畸形细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水重要害虫纵卷叶螟和其主要寄生天敌从纵卷叶螟绒茧蜂为研究对象,对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内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纵卷叶螟绒茧峰在寄主体内寄生时,其胚膜的局部区域 解成单个细胞释放到寄主的血淋巴中,形成畸形细胞,起初畸形细胞的数量在120个左右,随着寄生蜂幼虫的不断发育,畸莆细胞的体积逐渐增大,当寄生蜂幼虫老熟啮出时,畸表细胞的直径已从最初的30μm增大到250μm体积增大了500多倍,但数  相似文献   
48.
雄性不育系的花粉败育一般可分为无花粉型、单核败育型、双核败育型和三核败育型等四种。个别不育系花粉败育方式较特殊。野败不育系的花丝和药隔维管束退化最严重,花药开裂结构的异常主要表现在裂口、裂腔分化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49.
本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粉虱Aleurooybotus indicus David of Subramanias种群系统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置信水平0.9640≤λi<0.9880的情况下,该种群系统分为6个亚系统:SS1、SS2、SS3、SS4、SS5和SS6。文中对各个亚系统的动态规律进行特征描述,以期为粉虱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