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9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31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40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经低能C离子注入处理的白芝麻(SesamumindicumL.)种子,在田间进行了栽培实验,结果发现:种子注入不同注量的C离子,对其生长发育期的生物学效应有不同的影响,C离子注量为1×1011,1×1012,1×1015,5×1015,1×1016,5×1016cm-2的6个注量组的白芝麻植株的株高、叶数、茎粗及叶片面积均优于对照组,而且比对照组早进入花期,早结实,单株产量也有一定提高,特别是5×1015cm-2注量组为最优;但经较高的C离子注量(1×1017cm-2)处理后,对白芝麻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势则有较大的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应用离子注入技术对芝麻品种的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2.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技术在石英玻璃上制备了ZnO:Al薄膜,继而N离子注入实现薄膜的Al-N共掺杂,随后进行了不同温度和时间的热处理。并借助X射线衍射(XRD)、霍耳测试(Hall)、X射线光电能谱仪(XPS)等手段对ZnO薄膜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Al-N共掺杂ZnO薄膜在578℃退火8 min表现出较稳定的p型导电,其载流子数高达1×1018~6×1018个·cm-3,对应的电阻率为1~9Ω·cm,迁移率为1~2 cm2·V-1·s-1。与单掺N相比,实现p型导电所需的退火温度有明显降低,这很可能与Al的掺入有关。此外,XPS测试结果证实大量的Ni取代O空位是薄膜p型导电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3.
本文利用中心电极射频感应等离子体对金属管件内壁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利用该方法制备出了类金刚石(DLC)薄膜,为管型和瓶型样品的内壁强化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4.
报导大束流密度条件下Ti,Mo,Ni,V,W等难熔金属离子注入纯Al中的原子相对浓度分布和有关数据。简单讨论了束流加热及缺陷相关效应和化学反应对相对浓度分布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5.
在离子束注入金属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中,氮离子束注入钢已被证实是一种很有效的表面改性 方法,它能显著改善钢表面的耐磨性能,但表面性能的改善与注入条件密切相关。本文用内转换电子穆斯堡尔谱分析不同温主廿注入的纯铁和GCr15,并讨论注入温度对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简要介绍了离子注入穆斯堡尔谱学的基本原理,讨论了离子注入的不同途径,及离子注入穆斯堡尔谱学的应用。报道了作者利用离子注入穆斯堡尔谱研究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7.
应用钛离子注入以改良铅和铅锑合金在5mol/L的H2SO4中的抗腐蚀能力,用阶跃电位法测定的腐蚀电流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的表面腐蚀形貌来描述腐蚀行为。讨论了钛离子注入时离子的加速能量对腐蚀行为的影响。认为钛离子注入对铅的氧化和氢气的折出这两个过程有不同的作用。钛在铅和铅锑合金表面层中存在的深度范围和分布情况决定子离子的加速能量,离子的加速能量直接影响着腐蚀性能的改良。  相似文献   
128.
用波长扫描现场椭圆振光谱方法和电化学实验技术研究Ni(OH)2/NiOOH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用离子注入技术将钴引入到镍电级表面层中,可提高Ni(OH)2/NiOOH电极的充电效率。拟合椭圆法实验数据确定了充,放电过程中表面膜的转化模型,所得结果表明:在钴离子注入之后,光学模型保持不变,但Ni(OH)2/NiOOH电极的充电效率可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9.
研究经扩散或离子注入掺B、P、As的硅表面上形成自对准CoSi_2薄膜接触和pn结技术.采用离子束溅射Co膜和Co/Si快速热处理(RTP)固相反应形成CoSi_2薄膜.在掺杂Si上形成CoSi_2薄膜以后,薄层电阻可下降一个数量级.对AS离子注入样品中,研究了不同硅片热处理工艺对As在Co/Si反应过程中再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CoSi_2形成之前杂质先经激活退火的硅样品,As在Co/Si固相反应过程中发生显著的“雪犁”效应,而在CoSi_2形成之前未经激活退火的样品,在杂质激活和Co/Si固相反应共退火过程中,As的行为则有明显不同.扩展电阻和电学测试表明,用这两种不同热处理工艺,在CoSi_2/Si界面处均可获得较高的载流子浓度,形成的CoSi_2接触pn结具有良好的二极管I-V特性,其反向漏电流明显小于对比实验的Al/Si接触pn结.  相似文献   
130.
杨建华 《科学通报》1993,38(2):192-192
Chang等在用高剂量(10~(18)cm~(-2))离子辐射材料时观察到空洞。Grant认为空洞形成的温度范围在0.25T_M至0.5T_M之间(T_M是材料的熔化温度)。在温度低于0.25T_M、剂量低于10~(18)cm~(-2)的条件下,至今尚未观察到离子注入导致的空洞。我们采用强束流钨离子注入H13钢(0.35C 6 Cr 1.5MoV),发现当注入束流达到30μA·cm~(-2)时,离子注入能在H13钢表面形成一定尺寸的空洞。实验中所用的H13钢样品在离子注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