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60篇 |
免费 | 652篇 |
国内免费 | 206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77篇 |
丛书文集 | 341篇 |
教育与普及 | 32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8篇 |
现状及发展 | 66篇 |
研究方法 | 1篇 |
综合类 | 85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6篇 |
2023年 | 235篇 |
2022年 | 245篇 |
2021年 | 276篇 |
2020年 | 292篇 |
2019年 | 169篇 |
2018年 | 112篇 |
2017年 | 187篇 |
2016年 | 200篇 |
2015年 | 259篇 |
2014年 | 462篇 |
2013年 | 412篇 |
2012年 | 516篇 |
2011年 | 491篇 |
2010年 | 450篇 |
2009年 | 515篇 |
2008年 | 435篇 |
2007年 | 491篇 |
2006年 | 366篇 |
2005年 | 326篇 |
2004年 | 280篇 |
2003年 | 246篇 |
2002年 | 252篇 |
2001年 | 271篇 |
2000年 | 184篇 |
1999年 | 210篇 |
1998年 | 171篇 |
1997年 | 177篇 |
1996年 | 157篇 |
1995年 | 160篇 |
1994年 | 145篇 |
1993年 | 108篇 |
1992年 | 85篇 |
1991年 | 88篇 |
1990年 | 85篇 |
1989年 | 87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及离散傅里叶变换理论,通过Matlab编制程序,实现了自然块石二维轮廓的识别、离散与重构.结合分形理论,设计了一种可根据指定块石粒径、含石率以及分形维数生成土石混合体地层模型的便捷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土石混合地层数值模型,并针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地层变形特性进行了探究.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均质模型,土石混合模型能够反映地层中块石对隧道掌子面挤出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影响,更真实地呈现土石混合体地层中围岩土体的变形规律;与均质模型中所描述的规则单一的塑性区不同,土石混合地层中,隧道掌子面后的塑性区发展存在明显的绕石效应,其扩展路径更为复杂、多元,且滑动带的路径明显延长,一定程度上增加隧道施工扰动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32.
133.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面附近成岩改造体系烃-水-岩相互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八五”期间,我们从储层流体地球化学角度,首次提出了塔北不整合面附近经历了微生物介入的有机-无机成岩改造作用、实际上为烃-水-岩相互作用.这与Kharaka模拟实验讨论结果不谋而合.1 储层流体地球化学证据1.1 原油或油砂色谱特征塔北隆起东河塘地区石炭系正常原油或油砂,其Pr/Ph值一般介于 0.90~1.10之间, 相似文献
134.
袁龙蔚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11(1):64-79
为对混凝土构筑物的裂纹延迟失稳扩展现象进行严格的理论论证以更深刻地理解它,基于整体能量平衡和裂纹前缘双重衰坏区的概念,建立了裂纹失稳扩展孕育期的理论。将混凝土构筑物视为由一个弹簧和一个Kelvin模型串联而成的三元流变模型表征的标准线性固体,分析了裂纹扩展期间发生的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率G_1。在裂纹失稳扩展的孕育期,外衰坏区的整体特性是初级蠕变的而不是弹性的或瞬时塑性的形变,内衰坏区则随时间而发展二级蠕变。引人C*一积分的定义,并从而推导出用以解释孕育期间裂纹尖端附近整个衰坏区形变特性的特征时间和长度。其次,得到另外一些重要结论如下: 1 为正确对待混凝土构筑物的断裂,应将它看作是一个具有记忆的历史过程、一个具有耗散能的热力学不可逆过程。因此,通常的局部能量平衡方程不再能做为设立的整体能量平衡方程的推论而得到。2 将混凝土视作为标准线性体,其应变能释放率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表明迟滞弹性效应,另一部分表明粘性流效应。所以,裂纹扩展时能量耗散,并且裂纹的形成是不可逆的。3 混凝土裂纹体的G-判据与K-判据间的关系是时间相依的。在恒载条件下,它的能量释放量随时间而增长到一个较高的极限值,从而存在裂纹延迟失稳扩展的临界裂纹尺寸。4 混凝土构筑物的断裂过程中,裂纹失稳扩展前是存在亚临界扩展阶段的,它显现与否取决于所施应力水平。在此阶段,虽然外载保持固定,但裂纹仍随载荷持续时间而缓慢增长,所以裂纹前缘的应力场也是时间的函数。5 在裂纹失稳扩展的孕育期,裂纹尖端的外衰坏区呈初级蠕变变形.而内衰坏区随时间发展着二级蠕变。在长时间后,整个衰坏区的蠕变发展。裂纹尖端应力场可由包括C*的方程(44)给出,而C*与载荷参数有关。6 用以说明裂纹尖端附近整个衰坏区变形特性的特征时间,可从衰坏区蠕变应变集中的“短时间”与整个衰坏区蠕变从初级发展到二级而三级蠕变的“长时间”之间的差推导出。本文研究成果解释了某单支墩大头坝在蓄水8年后原有约3米长的浅裂纹突然失稳扩展成深达50米左右深裂纹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5.
根据支特向量机优越的非线性拟合性能,建立变形量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滚动预测围岩变形量,提高了预测模型的训练速度和预测推广能力。该方法用于西乡-固戍盾构段围岩变形预测,并与BP神经网络预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种模型可预测区间较长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够科学地指导现场施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36.
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损毁了大面积土地,将采煤沉陷区开发为建筑用地是缓解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瓶颈的有效途径。本文对采煤塌陷区城镇建筑物建设过程涉及的老采空区探测-地表残余变形预测-采动地基稳定性评价-采空区地基加固-建筑物抗变形措施一体化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为采煤塌陷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7.
138.
楔横轧展宽长度对极限断面收缩率影响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楔横轧展宽长度和极限断面收缩率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其影响机理,做了不同展宽长度下的极限面收缩率实验,并利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对典型工况展宽阶段轧制接触区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模拟,进而推导出展宽过程中轧制接触区变形抗力的变化情况,并采用轧制实验中测得的力能参数做了验证.得到展宽长度越大,可获得的极限断面收缩率越小的原因为:展宽变形时间变长,轧件轧制接触区温度下降,从而使变形抗力增大,轧件杆部横截面所受轴向应力随之增大,导致轧件杆部较容易发生缩颈. 相似文献
139.
陈国达矿(Ag9FeTe2S4): 胶东地区金矿床中发现的硫碲化物新矿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湘平 WATANABE Makoto 谢先德 彭省临 NAKAMUTA Yoshihiro OHKAWA Makio HOSHINO Kenichi OHSUMI Kazumasa SHIBATA Yasuhiro 《科学通报》2008,53(17):2064-2070
陈国达矿(Ag9FeTe2S4), 产于中国胶东金矿区埠南金矿的含金-银的黄铜矿-石英脉中, 呈5~70 μm的半自形-他形粒状与方铅矿、黄铜矿、碲银矿、银金矿、自然银、未定名的Ag6TeS2, Ag16FeBiTe3S8共生, 并被自然银和螺状硫银矿包围交代. 其平均化学成分(16个EPMA分析值)为Ag8.97Fe1.00Te1.99S4.04, 理想化学式Ag9FeTe2S4. 利用甘多菲照相及同步辐射迴摆照相技术, 获得陈国达矿的67个衍射线, 主要衍射强线的d值和相对强度(括号中)为: 6.742(69), 6.416(39), 5.951(33), 3.265(100), 2.981(24), 2.649(22), 2.25(24), 2.188(71), 2.142(22), 2.123(31), 2.044(23), 1.949(33). 该衍射数据指标化为斜方晶系, a = 12.769 (2) Å, b = 14.814(2) Å, c = 16.233 (1) Å, V = 3070.6 Å3, Z = 9, dcal = 6.85 g/cm3. 反光显微镜下, 陈国达矿的光学性质与硫银锡矿接近, 浅灰色, 无明显非均质性, 摩氏硬度2~3, 颜色指数: x = 0.3027, y = 0.3076, Y = 25.78%, λd = 474 nm, Pe = 3.68%. 该矿物以中国地质学家、地洼学说的创立人陈国达教授的姓名命名. 该矿物及命名经IMA-CNMMN于2004年投票通过. 2005年作者补充数据后, 由CNMMN主席正式公布, 批准号2004-042a.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