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22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放牧压力下高寒草甸夏秋草场潜在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矮嵩草草甸能量动态分室模型的潜在生产力,通过放牧强度随时间的最优变化,使作为目标函数的累积采食量最大。结果指出:夏秋的高寒草甸在常放牧压力下,采食地上生活部分的最优放牧强度为25.90kJ/(m2d),其最大累积采食量为3.268MJ/m2。采食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放牧强度为25.94kJ/(m2d),其最大累积采食量为3.631MJ/m2。在变放牧压力下,最优放牧强度的最大累积采食量为8.749MJ/m2。是常放牧压力下的2.5倍。  相似文献   
82.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法,获得了矮杨梅种下7个类型和毛杨梅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矮杨梅种下各类型的POX谱带具有多型性;以POX谱带为性状,对矮杨梅各类型和毛杨梅进行了聚类分析,矮杨梅各类型和毛杨梅被分为两大类,对应于形态分类学上的两个种;矮杨梅的7个类型,被分为两类4组,其中,小乔木型和青白果型差异程度较大,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83.
黄瓜枯萎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瓜枯萎病的识别与防治邓州市赵集乡农技站王国勇一、黄瓜枯萎病的识别黄瓜枯萎病又叫蔓割病、死秧病。该病的特点是发生普遍。感病率高,毁灭性强。一般减产30-50%,重者绝收。幼苗期感病,茎基部变褐缢缩,严重时倒伏死亡;成株期发病,茎基部纵裂,潮湿时病部呈...  相似文献   
84.
85.
大麦黄矮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合成及用花粉途径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86.
根据本实验室对水稻矮缩病毒中国福建分离株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分析了其编码蛋白的功能,并将RDVS6,S9,S10,S11编码区cDNA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TrcHisA,pBV221,pTrcHisB和pBV221中,构建成表在挝 pTH-S6,pBVP9,pTH-210,pB-VP11。  相似文献   
87.
研究了一类多指标随机过程在增道路0(t)下的表现定理.引入了多指标局部鞅的概念,并基于一个多指标过程成鞅的充要条件,得到了此局部鞅在增道路下的表现定理.作为一个特例,得到了过程是多指标Wiener过程的判定准则.  相似文献   
88.
海拔梯度对嵩草叶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青海湖地区的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高山高草(K.pygmaea)的叶进行了从海拔3260米到海拔4050米分布梯度上的超微结构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变态程度增大,内质网和高尔基器含量减少,结构简化。  相似文献   
89.
比较两个属于不同自然与文化生态的族群———临海而居的冲绳八重山区域之竹富岛民 ,以及居住于山区的台湾赛夏族 ,藉由分析其最重要的年中祭仪之过程———前者的种取祭以及后者之矮人祭 ,探讨仪式中展演活动的内涵如何显明这两个群体之内部与对外之异/己关系。  相似文献   
90.
靳纪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5):996-1000,1013
处在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带南东侧的“三江”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成矿带之一,其中澜沧江断裂为一深切入地幔的超岩石圈断裂,不少学者认为其两侧为截然不同的地质单元,成矿地质背景不同,成矿流体性质亦有差别,具有不同的成矿模式。笔者着眼于滇西地区,以澜沧江断裂为界,其东西两侧各选取了位于兰坪盆地的白秧坪铜银多金属矿及保山地块的核桃坪铅锌矿等典型矿床,通过研究发现,两侧流体均为中低温(80~331℃)中等密度(0.48~1.11g/cm3)流体,其形成压力差别不大,成矿作用均发生在较浅成的环境。流体包裹体数据显示,两侧成矿流体主要由大气降水演化而来且均具有地幔流体混入的特点,性质上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故认为两侧矿床是在印度-亚洲板块闭合之后才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