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山西永济地区中元古代晚期地层北大尖组产出丰富的、保存良好的有机壁化石, 其中有大量带刺疑源类, 在形态上和超微结构上有与沟鞭藻相似的特征(如双层壁结构和板片构造), 它们可能是最早的沟鞭藻化石.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些有机壁化石的生物亲缘关系, 对这些有机壁化石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并分析了其热解产物, 在热模拟产物中检测到沟鞭藻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甲藻甾烷, 因此证实了形态学上的推断. 这一研究将沟鞭藻分子化石的记录提前了1~4亿年, 可能的实体化石记录提前了7~9亿年, 同时与分子钟的推测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2.
中街山列岛海域赤潮应急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船舶走航监测结合航空遥感对发生在舟山中待山列岛近海域的一次大范围具齿原甲藻赤发生进行监测,赤潮生物量与环境要素相关性比较明显,在具齿原甲藻赤潮维持阶段,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和pH有不同增长趋势,赤潮的消亡与水体的磷限制及大风浪相关。  相似文献   
23.
针对两种典型的有害浮游植物微小原甲藻和Takayama pulchellum(T.pulchellum)各设计了4条特异性探针,并采用基于PCR管载体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检测了这些探针的标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微小原甲藻和T.pulchellum核糖体大、小亚基DNA(LSU和SSU rDNA)的序列信息所设计的8条荧光标记探针均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这些目标藻。各探针的标记效果有一定差异,经过标记的目标藻细胞在单种和自然水样混合样品中均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识别和区分。针对微小原甲藻和T.pulchellum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将有助于对样品中这些目标藻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24.
以自行培养的赤潮藻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为材料,采用薄层层析(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稳定生长的藻体色素进行了分离和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原甲藻适宜生长于18—22℃,经活化、培养,一般于接种后的第4—5天进入稳定生长期.采用硅胶薄层层析方法(最适展层剂配比为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醚:乙醇=20:6:3:2)从藻体色素抽提液中成功地分离到12条色素带,经颜色、极性、迁移率比对,以及荧光观察和吸收光谱分析,确定为1条Chla、1条ChlC2、1条β-胡萝卜素、1条去镁Chlα、1条多甲藻素以及硅甲藻黄素和硅藻黄素等其他4条叶黄素带,此外还有2—3条Chla或ChlC2衍生物带.进一步摸索了反相C18柱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东海原甲藻色素的条件,选用440nm波长检测,可得到至少30种组分.分离结果为进一步了解东海原甲藻的生长和光合特性以及赤潮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考查单一碳源和复合碳源对隐甲藻积累DHA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批发酵时葡萄糖是最好的单一碳源,葡萄糖与甘油是最好的复合碳源,复合碳源DHA产量比单一葡萄糖碳源提高20.9%.多次补料分批发酵时,葡萄糖和甘油都是最佳单一碳源,最好的复合碳源是葡萄糖与蔗糖的复合碳源,最终的DHA产量比单一碳源多次补料分批发酵高出23.6%.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碳源对隐甲藻的生长和积累DHA的效果优于单一碳源.  相似文献   
26.
于2005年4~5月,在长江口外及浙江中南部海域设置5个采样站点,获取了15~40 cm的沉积物柱状样,分层研究了甲藻(dinoflagellates)孢囊的垂直分布.在本研究中共鉴定出46种甲藻孢囊,其中自养型19种,异养型27种.长江口海域复杂的流系特征及环境状况对孢囊分布有明显影响,致使孢囊丰度较低,平均丰度为366.2cysts·g-1,且无明显垂直分布规律.锥状斯氏藻孢囊是最为丰富的自养型甲藻孢囊,平均质量分数介于17.0%~28.9%;异养型甲藻孢囊以原多甲藻属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29.5%~53.6%,其它类型孢囊仅零星分布.有毒藻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各站位均有分布,但丰度较低,最高值仅为68.1 cysts·g-1.  相似文献   
27.
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采集浙江南麂列岛海域水样,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群落在该海域的种类组成、生态分布特征和季节动态.共鉴定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35属68种,甲藻11属21种.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较高,年平均细胞丰度达到3.19105cellsL-1.硅藻集群的高峰区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细胞在表层水体的含量高于底层水体,调查期间共记录硅藻赤潮事件1起,发生于2006年8月,优势种类是中肋骨条藻.甲藻赤潮仅在春季(5月)发生,优势种类为原甲藻种类,包括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旬和5月下旬先后引发赤潮,甲藻在表层水体含量高于底层水体.  相似文献   
28.
桉木粉及其粗提物对几种常见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桉木粉及其粗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等5种典型赤潮藻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赤潮藻的治理以及除藻剂的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托里桉木粉对5种赤潮藻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敏感性有所不同.1g/L托里桉木粉24 h对海洋卡盾藻(5.0×106/L)抑制率已达100%,48 h对塔玛亚历山大藻(9.7×106/L)、东海原甲藻(2.8×107/L)、球形棕囊藻(5.0×108/L)和赤潮异弯藻(4.7×107/L)48 h抑制率分别为56.0%、79.2%、52.5%和51.4%.托里桉木粉水-丙酮提取物(相当1 g /L托里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球形棕囊藻、海洋卡盾藻和赤潮异弯藻48 h抑制率分别为54.6%、45.8%、44.8%、72.1%和43.2 %.这些结果提示,托里桉木粉可显著抑制赤潮藻的生长,其中存在的抑藻活性物质可能是抑制藻类生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9.
30.
利用光子发射研究海洋甲藻间的细胞通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锦珠 《科学通报》1994,39(20):1904-1904
细胞通讯,或称细胞信息传递的研究,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物理学研究的热点,引起了许多生物学家乃至物理学家们的兴趣,因为人们认识到对许多重要的生命现象,例如生长发育、细胞分化、肿瘤发生、神经信息加工等的解释,归根到底还要在对细胞通讯的研究中得到解答.近年来,人们对细胞的化学信号传递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是长距离的细胞间的通讯在理论上仍要依赖于物理方式.细胞间的物理信号的通讯是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