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异化的社会宿命的抗争--卡夫卡的《变形记》解读一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卡夫卡短篇小说<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所揭示的异化的社会现实,及其内心深处对生活、命运的反抗意识,同时分析了作者对宿命抗争的思想.  相似文献   
42.
潜意识审美感受是一种有味无痕,性存体匿的心理状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具有复杂、丰富、玄妙、深邃等特点。在审美过程中以美学、哲学、美术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分析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分析人类潜意识心理审美感受的状态、内容、动因及由文化传承、个人素养、基因遗传等客观条件造成的潜意识综合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43.
民族潜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心理现象,属于社会潜意识的范畴.民族精神分析是关于民族潜意识的形成机制、过程及其对民族精神生活的作用和影响的观点和方法体系.民族精神分析研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以及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民族精神分析旨在以民族潜意识的地位和作用为轴心,通过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索,把握民族精神形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与超越、理解与沟通、批判与重建、融合与发展.加强民族精神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4.
王家忠教授的新著《灵性?潜能?创造——个人潜意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与其之前出版的《人性·社会·心灵——社会潜意识研究》、《传承·超越·沟通——民族潜意识研究》构成潜意识研究三部曲。该著是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系统研究潜意识问题取得的新进展,是分析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分析心理学是从精神分析学派中分化而来。精神分析  相似文献   
45.
认知潜意识是根据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来的,它包括所有不能觉知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家进行了许多实验研究,用以证实认知潜意识的存在及其在个体心理机能中的重要影响。认知潜意识的提出,扩大了潜意识的研究领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潜意识现象的新视野。认知潜意识的研究以实验为取向,有助于我们更为客观地认识潜意识现象。  相似文献   
46.
由于吸引力法则、潜意识疗救和开悟启发这样的书籍无法归入旧有的励志成功学或者一般的心灵鸡汤的人生感悟,因此应当重新分类,并为其独立设类。吸引力法则建议放在B84-0心理学理论中,并单列B84-01吸引力法则;潜意识疗救建议归入B842.7意识和潜意识;开悟启发建议为其新增一类B901开悟启发,以便收录。  相似文献   
47.
作为<西游记>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孙悟空野性十足,观音菩萨积佛性、母性于一身.孙悟空走上正道,离不开观音菩萨的人性化教育同,而孙悟空对观音也有着先天的母性依赖.这种特殊的关系成为孙悟空由自然性走向社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观音菩萨对孙悟空的母爱象征了华夏儿女对母性的依赖.这正符合华夏人民的心理,同时也是这两个人物形象备受欢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8.
压抑了女性的性本能就压抑了女性的生命本能.封建文化和伦理道德(意识)与二姑姑性心理(潜意识)的冲突,二姑姑爱的缺失,深刻反映中国女性生命的悲凉.二姑姑的一系列行为表明,其不仅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49.
压抑了女性的性本能就压抑了女性的生命本能。封建文化和伦理道德(意识)与二姑姑性心理(潜意识)的冲突,二姑姑爱的缺失,深刻反映中国女性生命的悲凉。二姑姑的一系列行为表明,其不仅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50.
因犯了杀父娶母大罪而被迫弄瞎双眼流放而死以解除百姓于灾难之中的俄狄浦斯王,一直作为一个罪人而承受了因果报应式惩罚。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领域的应用,人们才有可能从他受挫的心理出发去研究这一情节的必然性,并因此而对他的人品重新作出评价。在他的三次冒险中,始终贯穿着他强烈追求母爱的潜意识渴望,贯穿着他对人民的兴旺与幸福的无私奉献。因此,他暂时脱离母爱而流放致死只不过是一个楔子——把剧情推向高潮以更加充分地歌颂他的光辉和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