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综合类   12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5 毫秒
81.
During the process of lysozyme protein crystallization with batch method,the macroscopic flow field of solid/liquid system was observed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 Furthermore,a normal growth rate of(110) face and local flow field around a single protein crystal were obtained by a long work dis-tance microscop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velocity,the maximal velocity of macroscopic solid/liquid system and the velocity of local flow field around single protein crystal were fluctuant. The effective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δeff,the concentration at the interface Ci and the characteristic velocity V were calculated using a convection-diffu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lysozyme crystal in this experiment was dominated by interfacial kinetics rather than bulk transport,and the function of buoyancy-driven flow in bulk transport was small,however,the effect of bulk transport in crystal growth had a tendency to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lysozyme concentra-tio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shear force was about 10-21 N,which was much less than the bond force between the lysozyme molecules. Therefore the shear force induced by buoyancy-driven flows cannot remove the protein molecules from the interface of crystal.  相似文献   
82.
研究了pH值为7时蛋白质溶菌酶与六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nH2n 1SO4Na /CnH2n 1SO3Na (n=8、10、12)混合体系的相行为.用紫外光谱方法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头基、链长)、盐(缓冲溶液)对混合体系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浓度缓冲溶液中和在碳链相同时,CnH2n 1SO4Na比CnH2n 1SO3Na更易与溶菌酶结合;在头基相同时,表面活性剂与溶菌酶的结合强度随表面活性剂的链长增加而增加.盐浓度为0~50 mmol/L时,混合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更容易形成胶团;盐浓度增大到100 mmol/L时,混合体系中的表面活性剂更易与蛋白质结合.  相似文献   
83.
猪肾溶菌酶提取液经过正丁醇脱脂,(NH4)2SO4沉淀,得到粗酶液,再经过CM—Sepharose FF阳离子层析柱和Sephacryl S-100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得到电泳纯的溶菌酶.该酶的比活力为162.45,提纯倍数为113.6,回收率为16.89%.该酶对溶壁微球菌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作用的pH为6.0,在50℃以下和pH4.5~9.0之间都有较好的稳定性.酶分子量约为15.0kd,其米氏常数为0.0135g/mL.  相似文献   
84.
荧光猝灭法研究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稳态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相互作用,白藜芦醇苷能显著猝灭溶菌酶的内源荧光并以静态猝灭为主;在298 K和308 K的温度下其结合常数,结合位点相近.同步荧光光谱表明白藜芦醇苷对溶菌酶的构像有影响.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溶菌酶与白藜芦醇苷的作用力以疏水力和氢键为主.白藜芦醇苷与溶菌酶的能量转移效率与结合距离分别为0.062 0和3.71 nm,其作用机制为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85.
在0.36mol/LNH4Cl-0.04mol/LNH3H2O(pH8.31)支持电解质中,溶菌酶(LE)产生一个极谱催化氢波,峰电位为-1.80V(vs SCE).该极谱催化氢波二阶导数峰电流与LE浓度在 1.2 × 10-8-5.6 × 10-8mol/L范围内有线性关系.用于鸡蛋清中LE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6.
研究了多种添加剂促进变性还原溶菌酶复性的作用,考察了添加剂浓度及变性剂盐酸胍浓度对复性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精氨酸、乙酰胺、丙酮、硫脲及甘油均能有效促进变性溶菌酶复性,并且存在最佳的添加剂浓度使变性溶菌酶的复性收率最大.在促进复性中,乙酰胺等结构类似物与盐酸胍具有相同作用,因此,在降低复性液中盐酸胍浓度的同时,适当提高乙酰胺浓度即可获得较高的复性收率.当盐酸胍浓度为0.2mol/L时,复性收率达到90%时的乙酰胺浓度为2mol/L,但降低盐酸胍浓度至0.06mol/L时,达到相同变性收率的乙酰胺浓度需要4mol/L.甘油与盐酸胍存在着协同作用,在一定浓度的盐酸胍存在下,添加适量的甘油能获得较高的复性收率.  相似文献   
87.
为研究阿维菌素残留被生物体吸收后,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同步荧光研究阿维菌素与溶菌酶相互作用的活性机理.研究表明,阿维菌素与溶菌酶的作用机理为荧光静态猝灭;两者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1︰1结合,结合距离为4.55 nm;298、303和308 K时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0×105、1.08×105和0.38×105 L·mol?1,结合强度紧密;同步荧光和圆二色谱证实阿维菌素影响溶菌酶的二级结构,使溶菌酶分子α-螺旋结构含量减小.本文为农药残留在生物体内中代谢过程、解毒和指导科学使用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以纳豆芽孢杆菌ZJ-zx为出发菌株,利用溶菌酶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并对其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溶菌酶质量浓度为0.6mg/mL、酶解时间为40min、酶解温度为35℃、渗透压稳定剂为0.7mol/L的条件下,制备原生质体的形成率为95.46%,再生率为15.83%,为下一步的诱变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氯化钠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促进溶菌酶发生聚集,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目前还尚不明确.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鸡溶菌酶单体在含500 mmol/L NaCl和不合NaCl两种体系中的结构变化.模拟的结果表明:NaCl能够使溶菌酶聚集关键区域(40~110位残基)内二硫键cys76-cys94的结合强度减弱,同时破坏了该区...  相似文献   
90.
矽肺肺泡巨噬细胞溶菌酶的促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菌酶(MW~14KD)是一种水解细菌细胞壁多糖的水解酶.危害严重的职业病矽肺患者血清溶菌酶显著升高.本文报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包括凝胶过滤柱层析和反相C-4高效液相色谱柱层析,从实验性矽肺大鼠的肺泡灌洗液(BALF),肺泡巨噬细胞裂解液(AME)及其条件培养液(AMCM)中,分离纯化了一种可诱导的巨噬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iSPMF-P 15),其分子量约为15.4KD,它具有较明显的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因此,矽肺肺泡巨噬细胞来源的溶菌酶可能是矽肺纤维化病变中的一种致纤维化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