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87篇
  免费   758篇
  国内免费   592篇
系统科学   320篇
丛书文集   1427篇
教育与普及   162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1篇
现状及发展   163篇
综合类   31401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554篇
  2022年   604篇
  2021年   682篇
  2020年   464篇
  2019年   498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398篇
  2016年   457篇
  2015年   701篇
  2014年   1359篇
  2013年   1540篇
  2012年   2070篇
  2011年   2770篇
  2010年   2902篇
  2009年   3049篇
  2008年   2959篇
  2007年   2766篇
  2006年   1818篇
  2005年   1319篇
  2004年   1049篇
  2003年   927篇
  2002年   924篇
  2001年   780篇
  2000年   592篇
  1999年   500篇
  1998年   400篇
  1997年   426篇
  1996年   394篇
  1995年   299篇
  1994年   268篇
  1993年   229篇
  1992年   202篇
  1991年   213篇
  1990年   147篇
  1989年   129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在分析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的徐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徐变对偏心受压构件挠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构造了一个计算在徐变过程中,钢管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挠度的计算公式.应用这个方法计算受徐变影响的构件挠度,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2.
简述高等级公路确保路面平整的施工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忠东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5):140-140,88
结合G213线兰州至刘家峡段二级公路的施工,分析了路面不平整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采取相应处理对策及养护性维护,保持沥青路面的平整度.  相似文献   
103.
104.
修泽雷 《自然杂志》2002,24(3):161-168
笔者在前三篇文章内[2 - 4] ,主要根据简单性、序次性、周期性、稳定性等项要求 ,完成了本模型的推导工作 ,本文将对模型的整体性与和谐性进行分析 ,看一看在周期表内是否存在不可解释的矛盾 ,是否显示十分和谐的关系 .  相似文献   
105.
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层阻尼功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VD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界面层的C-f/Al金属基复合材料,获得了一种界面层阻尼功能设计的新方法. 研究发现具有特殊界面层的C-f/Al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阻尼性能比无界面层时都有明显增加,并且不同界面层的效果不同. 碳层对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提高效果最大,硅层的提高效果不如碳层,碳硅混合层的效果居中. 涂层的厚度也影响了阻尼提高的效果,较厚的碳层效果更好,这是由于提高了复合材料的阻尼应变振幅效应而产生的. 研究认为发生在界面层的微滑移是其主要的阻尼机制.  相似文献   
106.
107.
氧化物和盐类在载体表面的自发单层分散及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相似文献   
108.
考虑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存在的缺陷,运用断裂力学方法,研究了3种典型车轮荷载位置下带裂缝混凝土路面板的极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裂缝的位置、长度对路面的实际承载力有较大影响,在同一块板上位于板边的裂缝对板的实际极限承载力影响最大,并随裂缝长度的增加承载力迅速下降,说明板边裂缝产生的危害比其他部位裂缝产生的危害大.  相似文献   
109.
分析和讨论了一种新型角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方法。该传感器是根据流动电热效应,直接将角加速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和其它形式的角加速度传感器相比,它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稳定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0.
地下含水层热储井位置选择和布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含水层热储开发技术面临一系列问题,寻找适合热储用的含水层和合理布置热储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综合考虑含水层的地质结构特征,适合热储的含水层应该是承压含水层,热储应该采用同层方式.单个热储井的影响半径可以通过热平衡和热扩散原理求得.合理布置热储井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有效抵消原有地下水的流动以及渗流系数不一致的影响.利用井之间的渗流耦合作用,在热储井之间布置调节井,主动控制热储水的波及范围,可以实现热储井布置的相对"紧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