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68篇
系统科学   38篇
丛书文集   115篇
教育与普及   5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75篇
现状及发展   12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21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51.
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方面共9个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移民安置工程空间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明确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评价模型和GIS技术,将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区、较不适宜区、最不适宜区五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最适宜区占全区面积的2.61%,散布于研究区北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区;(2)较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8.73%,主要成片状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势低平区和丘陵缓坡区;(3)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7.02%,主要分布于中、北部的丘陵区和冲积平原的边缘地带;(4)较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4.09%,主要分布在低山区;(5)不适宜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7.5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中、低山区。受地质地貌条件约束,南郑区移民工程选址空间适宜性较低,移民工程实施中应注意适宜区的集约利用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852.
厚叶木莲(Manglietia pachyphylla)是中国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目前仅在广东和广西有少量居群,被列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其潜在地理分布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标本记录和野外调查数据,结合56个环境因子,应用MaxEnt模型模拟现代(1970-2000年)和3种未来(2021-2060年)气候情景下厚叶木莲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模拟精度极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值为0.978;厚叶木莲现代潜在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台湾、广西、福建及江西的大部分地区,在云南南部、湖南东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也有分布。(2)对厚叶木莲的分布贡献率较大的主要生态因子有6个,分别是旱季平均温度(23.6%)、年平均降水量(22.7%)、下层土壤盐基饱和度(16.9%)、下层土壤碎石体积百分比(12.1%)、下层土壤质地分类(9.1%)和最冷月最低温度(7.3%)。其中,旱季平均温度20-25 ℃、年平均降水量3 500-4 500 mm和酸性砾质土是最适宜厚叶木莲生长的生态位参数。(3)现代厚叶木莲适生区面积合计67.07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7%,低、中、高适生区分别占适生区总面积的69.3%、26.4%和4.3%;2021-2060年,在不同气候情景下,厚叶木莲适生区面积存在分化。在SSP126和SSP585气候情景下,厚叶木莲适生区面积均收缩;在SSP245气候情景下,其适生区面积则有较大幅度扩张。(4)2041-2060年,在SSP585气候情景下,当前气候条件下分布于广东中部和西部、广西西南部及海南中部的厚叶木莲高适生区全部消失。因此,建议广东江门古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机构加大对厚叶木莲的保护力度,并开展其种苗培育和引种驯化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853.
为了解石羊河荒漠化趋势特征、掌握荒漠化过程驱动机制,有效提高流域荒漠化监测精度和为荒漠化趋势预测奠定基础。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反演植被降水利用率(RUE),结合同期气象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运用Sen趋势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开展2010—2019年植被生长季石羊河流域荒漠化定量评价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流域RUE值自南向北依次降低,研究时段内流域荒漠化程度总体向好,改善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48.5%,稳定不变的占47.7%,退化面积仅占3.8%;驱动荒漠化逆转的自然因素变化主要为日照时数减少、平均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增加,经济社会因素变化主要为粮食产量和压沙造林面积增加以及人口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854.
昆明市旅游气候适宜度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分析1991年—2009年昆明市气象资料,对昆明市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降雨指数进行分析,进而对昆明市月旅游气候适宜度进行评估。探讨各月在降雨条件影响下昆明市的月旅游气候适宜度。  相似文献   
855.
在分析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典型岩溶区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地下空间利用地质模型,建立了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采用专家-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地下空间利用影响因子权重,利用ArcGIS平台实现了研究区分层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采用的专家-层次分析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及ArcGIS平台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典型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合理可靠,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推广性;研究区半地下、浅层、次浅层适宜地下空间利用面积占比分别为75.51%、67.02%、53.7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受断裂构造、岩石破碎程度、岩溶发育、地下水埋藏条件控制,研究区在垂向上从上到下开发利用难度逐步增大。评价结果为花溪大学城典型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地质环境问题工程处置、合理有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6.
以武陵山区腹地城市铜仁市149处旅游资源(含A级景区)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平均最近邻指数、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分析以及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构建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探讨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铜仁市旅游资源在各区县间分布差异较大,江口县、碧江区、石阡县、德江县和思南县的旅游资源数量占到整个研究区数量的70%以上,整体上呈现“南密北疏”的特点,ArcGIS空间最近邻指数ANN为0.55,泰森多边形检验其变异系数CV达99.34%,旅游资源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分布特征;(2)铜仁市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指数在1.31?6.03之间,生态旅游适宜性划分为四级,其中高度适宜区占铜仁市国土总面积20.85%,最适宜区占比7.65%;一般适宜区占比37.72%,不适宜区占比33.78%;(3)各个等级适宜区域空间分布差异较为明显,最适宜区和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乌江国家风景道沿线和武陵山国家风景道沿线区域;研究结果有助于为武陵山区域生态旅游产业战略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既有公路服务区设施配置逐渐难以满足司乘人员多元化的功能需求,为实现提高既有公路服务区设施配置适宜性的目的,本文围绕适用于既有公路服务区设施配置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展开研究。首先,从设施状况、服务水平、用户体验三方面,构建了涵盖设施完备率、平均拥堵程度、价格满意度等11项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在采用AHP法、序关系分析法、熵权法、DEMATEL法等单一赋权法获取了各指标主客观权重的基础上,引入最小二乘法最小化组合权重与主客观权重偏差的平方和,确定了各指标的最优组合权重,由此建立了改进云模型;最后,将研究模型应用于四川省某服务区R中,结合正向与逆向云发生器,计算出该服务区的综合评估云,进而确定评价等级为“良”。结果表明,运用改进云模型对既有公路服务区设施配置适宜性进行评价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58.
859.
石谦飞  吕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2):13860-13871
大同市天镇县为军事型防御性聚落分布较多的地区,其传统聚落形态在保证防御性功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气候适应性营造策略。本文选取晋北防御性聚落——村堡安家皂村,并对其相关资料进行了查询整理,并进行实地调查。按照由“大”及“小”的尺度顺序,从聚落整体,院落形态,民居单体进行了营造分析。从气候适应性角度如气温与降水,风环境,热环境等方面研究分析其营造技术,并总结出村落建设营造技术策略,将其应用于传统防御性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深入研究晋北防御性聚落营造技术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并以此为依据,对聚落未来的发展进行一定的引导作用,为国内其他防御性聚落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以及参考价值,对于当代乡村建筑的更新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0.
当前,尽管与气候相关的科学知识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并没有随着科学的进步而提高。本研究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当前在公众气候素养提高方面遇到的挑战进行了分析,认为气候科学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气候变化沟通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共识的缺乏导致公众认知之间的鸿沟加大是其主要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的科学不确定性短期内无法解决,但气候变化沟通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改善气候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提高,即通过类比推理、论证推理和反驳性推理等三种方式,注重非正规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运用跨学科的方法,对社会科学与气候变化相关知识进行融合以提高公众的气候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