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综合类   2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71.
以皖西大别山区作为研究范围,报道了大别山民歌的生存现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分析了大别山民歌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不足,表现为法律法规的缺失、清理整合工作不够深入、传承人即将断层、展示平台单一、资金严重不足等。结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具体提出一系列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策略,即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与文化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理、整合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搜寻、保护和支持的力度,搭建与高校合作的平台,促进民歌进校园,广泛筹集资金,进行保护性开发等。  相似文献   
172.
民歌与民俗具有密切的关系。陕北地区独特的地域风貌和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在陕北民歌中有大量的反映,考察陕北民歌中的民俗现象对了解陕北风俗,深刻理解与鉴赏陕北民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3.
叶倩 《咸宁学院学报》2012,(12):118-120
高甲戏是福建省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本文主要从《管甫送》的源流、音乐特点、表现形式、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4.
仫佬族民歌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仫佬族人的情感、心理、意识和体验。从中可以窥见具有仫佬族特征的崇德尚智的民族品格、重情感恩的民族性格、质朴的自然审美观、多元的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75.
2012年底,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江苏省扬州市申报的十番乐——邵伯锣鼓小牌子名列其中。但据笔者调查了解,如今很多当地百姓却对这一民间器乐品种并不熟悉。由此说明,邵伯锣鼓小牌子作为一个地方性乐种,其生存状况正面临着挑战,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同时,也敲响了传承与保护的警钟,亟待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及音乐学界能对此给予大力扶持和高度关注。为全面了解这一民间器乐品种,笔者利用节假日对其进行了实地  相似文献   
176.
刘继平 《科技信息》2011,(16):I0008-I0008
文中主要从原生态歌曲的历史渊源,皖西大别山部分民歌,霍山原生态歌曲是大别山民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简单分析了部分原生态歌曲的演唱特点。我们要对原生态歌曲进行更细致地收集并加以改编,让当地世代人民永远传唱下去。  相似文献   
177.
通过大量查阅白族民歌资料及多种版本的白族民歌集,有选择地对描写女性的民歌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旨在在丰富多彩的白族民歌(调子)中,挖掘出白族女性内在的最本质、最完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8.
从“神奇的内宇宙”和“抒情方式”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情感体验;从“妙造自然”和“是中有深趣”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自然意趣;从“象外之象”和“现量情景”的角度论述了南朝民歌的意境之美,从而综合论述了南朝民歌深层次的独特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9.
当代诗人流沙河作品颇多,《流沙河诗集》是他的代表作品。该集主要辑录了诗人20世纪50到80年代的作品。这些作品深深地刻着时代的年轮和诗人情感的印记。其诗集的主要特色是浓厚的古风韵味和甜甜的民歌情调;明快的语言和内涵深邃的哲理。  相似文献   
180.
《木兰诗》将木兰这个女子形象置于战争的环境中,置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矛盾的交织中来展现她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应该说,北魏的战争环境,导致经济破坏,人口男女比例失调,是《木兰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北方诸民族的尚武粗犷的民风民俗,是《木兰诗》产生的文化环境;木兰家中无兄长的现实状况,导致了木兰具体的出征行为。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木兰形象所可能包含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将其纳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