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6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56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9篇
教育与普及   8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112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及其毒性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污染监测、水处理运行管理及水质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线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COD、BOD 和毒性的传统分析方法分别以氧化剂消耗量、溶解氧变化量和生物群体变化数量作为定量依据,难以实现一体化检测。本文从COD 检测,BOD 及其与COD 一体化检测,毒性及其与COD、BOD 一体化检测等方面,探讨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采用非常规定量的方法可以实现COD、BOD 和毒性一体化检测,这也是当前COD、BOD 和毒性检测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42.
以含锌烟尘、贫杂碳酸锌矿及硅酸锌矿为原料进行强碱浸取,分别得到相应的最佳浸出条件为:NaOH浓度分别为6mol/L、6mol/L和8mol/L,温度均为90℃,浸出时间分别为120min、120min和240min,液固比分别10∶1、10∶1和8∶1,颗粒直径均为100~160目,搅拌速率分别为300r/min、450r/min和450r/min,锌浸出率接近85%,甚至超过了90%;以几种典型的氧化型含锌废料为原料,浸出前属于危险固体废物,但经过碱浸处理后,浸取渣为一般固体废物,实现了无害化.  相似文献   
943.
为明确苏云金杆菌(Bt)与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毒杀效果,笔者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被破坏的状况进行了研究。经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美国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表面平整光滑,有较明显的多层结构。经Bt+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处理120 h后, 围食膜上出现较多的白色和黑色斑点状孔洞,并扩大为斑块状孔洞,形成了薄而易脆、易断或溃烂、无弹性的围食膜碎片,并致围食膜被破坏和幼虫死亡。试验证明,Bt+灭幼脲混剂对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的破坏最快,Bt和灭幼脲单剂次之。同时,经Bt+灭幼脲混剂及其单剂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林间LT50、LT100值和飞防毒杀速率测定发现,Bt+灭幼脲混剂对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率均高于其单剂,毒杀速率快于单剂。因此,Bt+灭幼脲混剂处理可较快地破坏白蛾4龄幼虫围食膜,其毒杀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44.
以斑马鱼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异烟肼对幼鱼发育毒性和行为学的影响。 用不同浓度的异烟肼分别处理发育至72 hpf的斑马鱼幼鱼,观察幼鱼的死亡率、畸形率及形态变化,分析幼鱼行为学轨迹。 异烟肼(≥4 mmol/L)对斑马鱼幼鱼有致死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强。异烟肼对斑马鱼幼鱼的发育过程有致畸作用,表现为脊柱弯曲、卵黄囊吸收延滞、心包水肿、鱼鳔缺失、体长发育延迟和器官空泡化等。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异烟肼组幼鱼行为轨迹减少,运动次数和运动速度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异烟肼(≥4 mmol/L)对斑马鱼幼鱼具有致死和致畸作用,对幼鱼的运动行为有抑制作用,并且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945.
摘要: 目的探讨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中,皮下给予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对SD 大鼠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剂量建立阳性模型,积累实验室背景数据。方法取7 ~ 8 周龄健康SD 大鼠176 只,雌雄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 Veh) 、环磷酰胺低( L: 10 mg·kg - 1 ) 、中( M: 20 mg·kg - 1 ) 、高( H: 40 mg·kg - 1 ) 剂量组,每组44 只,雌性各半。雄鼠于交配前28 d 开始给药,每周一次,给药期持续整个交配期直至处死; 雌鼠于交配前14 d 开始给药,交配前每周1 次,交配成功后第0 天给药1 次,总共给药3 次。雄鼠及未交配成功雌鼠于交配结束后处死剖检,雌鼠于受孕后第15 d 剖检,统计各剂量组雄鼠生育率; 雌鼠性周期、妊娠率; 孕鼠死亡率和死胎率。结果环磷酰胺低、中、高各剂量组对SD 大鼠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均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且随给药剂量增加,毒性作用增强。结论皮下给予SD 大鼠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高剂量组对大鼠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的毒性影响较为明显,故选择此剂量作为本实验室的阳性模型。  相似文献   
946.
应用微生物发光法检测水体中的砷、镉、铬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菌发光抑制实验,研究水体中As3+、Cd2+、Cr6+3种重金属的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研究发现,在一定剂量范围内,As3+、Cd2+、Cr6+浓度与相对发光强度呈负相关;根据处理液对细菌发光强度的抑制效应,3种重金属的毒性大小依次为As3+>Cr6+>Cd2+,2种或3种重金属的联合毒性明显大于单一毒性,表现为相加或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细菌发光强度的变化与重金属浓度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可利用发光细菌对水体重金属污染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947.
采用直接透析法制备载羟基喜树碱-聚乳酸(HCPT-PLA)纳米粒并研究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和细胞毒性.以HCPT-PLA纳米粒的载药率为评价标准,通过正交设计考察PLA浓度、HCPT与PLA的质量比和不同截留分子质量透析袋对其指标的影响.利用Malvern nano-zs粒度测定仪、XRD、DSC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对HCPT-PLA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薄膜透析法考察体外释药特性;MTT试验检测细胞毒作用.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载药纳米粒为实心球形,平均粒径为226.8 nm,多分散系数为0.270,载药率为7.49%.HCPT是以晶体状态均匀分布于PLA纳米粒中.药物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2.000 6X1/2-2.593 4,r=0.989 2.MTT试验显示HCPT-PLA纳米粒呈现明显细胞毒作用.透析法制备HCPT-PLA纳米粒,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缓释特性;细胞毒性试验表明HCPT-PLA纳米粒具有较强的抑瘤作用且抑瘤效果优于HCPT.  相似文献   
948.
研究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培养而来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对人胰腺癌细胞BXPC-3、Capan-2的抑制作用.应用各种细胞因子诱导培养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分离的单核细胞,获得成熟DC及CIK.胰腺癌组织来源抗原致敏DC,激活T细胞增殖分化为CTL.MTT法检测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CTL及单独的CIK对BXPC-3细胞和Capan-2 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显示:胰腺癌抗原致敏的DC,激活肿瘤抗原特异性CTL,体外对BXPC-3和Capan-2胰腺癌细胞产生杀伤作用,分别为75.85%和50.34%;CIK对BXPC-3和Capan-2胰腺癌细胞也有杀伤作用,分别达到62.06%和40.92%,但比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CTL的杀伤效应低(P<0.05).胰腺癌患者外周血来源DC在体外能诱导高效的抗胰腺癌细胞免疫反应,提示肿瘤抗原激活的DC作为肿瘤疫苗在胰腺癌的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49.
管波  胡炜  张堂林  段明  李德亮  汪亚平  朱作言 《科学通报》2010,55(29):2823-2827
在自然水体和人工水体中氨氮对鱼类是有毒的. 利用静水更新式生物测试研究了非离子态氨对转基因鲤鱼和对照鱼的96 h急性毒性实验和21 d慢性毒性实验. 通过96 h非离子态氨急性毒性实验发现, 转基因鲤鱼的非离子态氨氮24, 48, 72和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 (2.64, 2.44, 2.28和2.16 mg/L)分别比对照鲤鱼相应的24, 48, 72和96 h半数致死浓度(LC50) (2.70, 2.64, 2.52和2.33 mg/L)略低, 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在不同非离子态氨氮(3.86, 3.29和2.09 mg/L)胁迫下, 转基因鲤鱼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 (1.41, 7.91和117.42 h)分别显著性短于对照鱼的半数致死时间(2.53, 14.06和150.44 h). 21 d非离子态氨慢性毒性实验发现, 在不同非离子态氨氮浓度(0.91 ± 0.12, 0.48 ± 0.06和0.12 ± 0.01 mg/L)胁迫下, 转基因鲤鱼的死亡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鲤鱼. 上述研究表明, 转基因鲤鱼对氨氮胁迫的耐受能力比对照鲤鱼差, 为客观评价转生长激素基因鲤鱼潜在生态风险, 并为今后确定转GH基因鱼集约化养殖的密度和制定养殖水体氨氮安全指标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数.  相似文献   
950.
新型有机污染物氯代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氯代多环芳烃(Cl-PAHs)是城市大气中发现的卤代有机污染物中的一类。作为一种新型有机污染物,Cl-PAHs具有与二噁英相似的毒性作用,并且在各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作者将从Cl-PAHs的毒性作用、形成机理、来源、浓度水平、环境行为等几个方面综述国内外关于Cl-PAHs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