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7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48篇
系统科学   13篇
丛书文集   56篇
教育与普及   10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0篇
现状及发展   22篇
综合类   1503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论戈壁荒漠生态区植被的若干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戈壁荒漠生态区是亚非荒漠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漫长的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戈壁荒漠塑造了自己独特的植物生态类群、协调适应的层片结构、奇异的群落组合以及宏观上呈巨型同心环带状展布的植被水平格局和大大地简化了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从而构成了亚洲中部独有的戈壁荒漠景观.  相似文献   
92.
深圳市笔架山公园的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其现存植被主要包括人工次生林植被、园林植被和园地植被等几大类,其中人工次生林植被包括南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针叶林和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等,并可进一步分成13个群落类型。对13个人工次生林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工林占优势,物种多样性低,群落层次不明显.多数群落处于演替前期。  相似文献   
93.
岷江上游植被格局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及降雨、温度和土壤等气候环境因子,用"3S"技术对岷江上游植被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森林、草地和灌丛分布面积比例差异不大,其中针叶林和混交林斑块形状复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阔叶林和农田斑块形状简单,斑块破碎度化程度较低;郁闭灌丛和草地的斑块聚集度高,景观连通性较好,混交林斑块聚集度低,景观连通性差;岷江上游植被分布及生长与海拔、温度相关性较高,与降雨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
以济南市南部山区部分区域为研究范围,借鉴已有研究成果,采用对比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和实验验证法,从坐标系统、地图投影、比例尺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对植被格局研究中基础地理数据数字环境建设进行研究,选定以 1954 年北京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1:10 000 比例尺、10 m 分辨率作为基础数据的数字环境。并得出如下结论:(1)坐标系统的选择首先应该考虑原始数据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应保证所需数据坐标系统的统一性;(2)在选择地图投影时,应充分考虑研究区大小、形状及数据源特征、地理位置、研究专题内容等要素;(3)在比例尺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专题要素制图及分析结果制图要求的信息量和制图精度;(4)在选择栅格数据的栅格大小时应综合考虑眼睛识别能力、数据量、数据要求精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95.
以石羊河中下游不同河段河岸水分状况存在差异为依据,选取中游断流段、泉水溢出段、红崖山水库以上丰水段和红崖山水库以下干涸段4个河段,将河岸植被进行叶片类型划分,从纵向和横向上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灌木与草本重要值、不同叶片类型植物分布和植物叶片类型重要值,以及植物分布特征与流域水文及土壤的关系,为流域管理及植被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
本文论述了三维网植被技术在广巴高速公路上的运用和改良,针对适用边坡坡度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见解.该技术适用坡比1:1的土质路堑边坡和坡比不陡于1:1的泥岩及砂泥岩互层路堑边坡;在实施过程中应选择EM4型三维网并充分重视其养护;网下覆盖耕植地表土后挂网种植相关植物;前期以草坪草防护为主、后期再行灌木防护;灌木品种选择适应性强、较耐干旱、瘠薄的物种和当地的土著树种.  相似文献   
97.
从地貌、水体、植被三大要素上,勾画出桃花峪景区自然景观的特征;从地质构造和岩性两方面分析桃花峪景区各主要景点自然景观的自然成因。  相似文献   
98.
太行山南端森林变迁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太行山南端2200年(公元前206年前-1985年)森林变迁、森林生态效益和旱、涝自然灾害频数后,划分为七个时期。秦(公元前206年)前,森林植被完好,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自然生态良性循环,基本上没有旱涝灾害。至东、西汉426年间,森林植被减少,森林覆盖率下降至70%时,已出现了一般性旱涝灾害,均为142年一遇。三国至唐,森林覆盖率下降至50%,出现了特大干旱和特大水灾。此后,随着森林植被的继续减少,自然生态循环向着恶化方向日趋发展。至民国时期,森林覆盖率下降至5%时,旱,涝灾害频数分别为2.1年和1.4年一遇,灾害频繁,交替发生,生态循环极度恶化。建国以来,太行山南端境内的森林总的是发展趋势。党的三中全会以后,采取重大措施,森林植被走向稳步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9.
芜湖—江阴地区三万年来的植被、气候与环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芜湖—江阴地区7个钻孔和露头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和地层层序,并配合~(14)C测年数据,揭示了最近三万年来的植被发展曾经历了七个阶段,冷暖干湿气候交替12次。最低气温出现在18000a.B.P.前后,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8℃以上;海平面也处于最低时期,并伴随地面强烈切割。大约在11000a.B.P.前后,气候开始转暖,海面回升,沉积速度加快,进入全新世早期。中全新世早中期(9000—6000a.B.P.),曾出现过高海面期,但最高温时期却出现在中全新世后期,故本区高海面期与高温期不是同步出现的。全新世泥炭发育时间,分别在早、中、晚全新世,主要发育在10000a.B.P.前后,4500—5000a.B.P.左右,4000a.B.P.以后三个时期。更新世与全新世界线,作者认为放在11000a.B.P.为宜。  相似文献   
100.
长期的土壤侵蚀使徐连山丘区农业环境不断恶化:土层变薄、肥力降低、砂砾增多、裸岩面积扩大和旱涝灾害加剧。防治的基本对策应为:在山丘区经济建设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以坡改梯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加速植被覆盖并进而加强耕作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