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个日本神经科学家小组日前成功地使用大脑扫描设备读出人们梦境中的内容。日本京都ATR计算神经科学研究所科学家神谷之康和他的同事们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三名睡眠中的受试者脑部进行扫描观察,并同时记录下他们的脑电波信号。当受试者的脑电波正处于梦境的早期睡眠特征时,研究人员便将受试者唤醒并询问他们刚才梦到的是什么情景,随后让他们继续入睡。这种测试的进行期间  相似文献   
12.
人做梦时呼吸浅促,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脑血量倍增,脸部及四肢有些抽动。这时,用眼运动计可测得眼球在快速转动,而脑电图上必然出现快波。因此,一般说来,快速动眼加上脑电图快波可作为做梦的标志。用上述方法对一些动物进行  相似文献   
13.
张姝 《科技知识动漫》2010,(10):118-1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将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着手培养呢?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我们借助童话进行启蒙教学。童话以其丰富的幻想、奇特的情节、优美动人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对于以无意注意为主的低年段孩子,童话无疑是培养孩子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阅读兴趣和作文兴趣的最佳“诱饵”。  相似文献   
14.
叶婷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9):52-53,57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可简称为《蝴蝶梦》,是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有关于公案戏的杂剧,是以王婆为主唱的一部旦本戏。本文主要从这部杂剧所塑造的两个理想的人物形象入手,接着分析关汉卿在剧本中所写到的梦境的作用以及剧本的艺术特色,从而达到认识这部剧的价值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的《幻想曲集》是其大量音乐作品中浪漫主义创作的优秀范例,选取《奇幻的梦境》(作品12之7)为研究重点,对该部作品的结构特征、音乐材料发展手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其音乐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悲剧快感是叶芝诗歌中既意蕴深远又令人费解的一个主题。解读悲剧快感是理解叶芝哲学观、美学观及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尼采相信所有艺术的本质是提供审美的悲剧快感,而悲剧快感源自梦境(日神精神)和醉境(酒神精神)的二元对立、碰撞、融合的过程。尼采的悲剧理论对叶芝的悲剧快感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芝建构的悲剧快感主题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艺术体验及审美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梦与文学的关系、梦境与仙境的结合、梦与精神家园的回归等几方面的剖析来阐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神秘的梦境,可以看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正是以梦的方式在矛盾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寻求愿望的达成.  相似文献   
18.
在俄国白银时代文学实践中,随着非理性思潮主义兴起,梦境描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神话思维亦重新回归文学艺术。白银时代作家阿·米·列米佐夫将梦境与神话这两种因素巧妙地结合起来,用非理性的梦境手法传达了丰富的神话思维,构建了神话潜文本。列米佐夫在小说《教妹》中通过主人公马拉库林的四个梦境,揭示了马拉库林从多神教的生存的喜悦——通过磨难和反思——成为先知形象——成为自我牺牲的基督的精神进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梦的世界     
一般情况下 ,每个人平均每天晚上做梦6次 ,但是每星期只会清楚地记得其中的一次梦。而据行为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 ,动物也做梦 ,只是不会区分梦境与现实 ,如果它们醒来时能记得梦 ,那就会引起极大的混乱。梦境与现实“如果一个人在梦里穿越了天堂 ,并收到了一朵鲜花作凭证 ;如果  相似文献   
20.
别俊玲 《科技信息》2013,(18):188-188
多丽丝·莱辛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著述丰富。她富有实验精神,大胆革新文学形式,小说题材多样,主题不拘一格,但其作品又有共性,即对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莱辛认为自我认知若沿着苏菲们的道路发展,将赋予人们一个认识未知自我的全新视野,并由此发挥自我的全部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