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8篇
系统科学   30篇
丛书文集   60篇
教育与普及   149篇
理论与方法论   59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29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ome evidence of drying trend over northern China from 1951 to 2004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The surface wetness index, Palmer drought sererity index and the retrieval of soil moisture over China were calculated using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d monthly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Based on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above three indices and precipitation, the dry/wet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st 54 years was revealed, and the evidence of drying trend over northern China was analyzed, especially.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four facts: (1) The drying trend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 China since the 1980s and it was enhanced in the last 15 years mainly due to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 an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2) During the last 54 years, there was only one dry/wet shift at the interdecadal scale occurring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 China in the late 1970s, which was related to 1977/1978 global abrupt change, whereas there were three shifts in Northeast China, one was in the mid 1990s and the other two were in 1965 and 1983, respectively; (3) Unlike the variation trend of other sub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the we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is currently located in a relatively wetting period, which is weak-ened due to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4) The extreme drought frequency is obviously increasing in the eastern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since the 1980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cipitation decrease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in these subregions.  相似文献   
3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2年8月~2003年7月对四川西部理县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理县干旱河谷区,不饲海拔高度0~5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阴坡比阳坡高。而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阳坡比阴坡大。同一坡向不同海拔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为2050m处的最高,1850m处的次之,1450m处再次之,1650m处最少,表明了在干旱区河谷的两岸坡面上部土壤水分状况最好,在坡面下部靠近河流处次之,中下坡水分条件最差。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的趋势,且30~5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高。  相似文献   
33.
温度对荒漠沙蜥肝脏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BT光化学还原法测定在4℃,25℃及35℃条件下驯化15天的荒漠沙蜥肝脏组织中SOD的活性.结果表明:4℃驯化的蜥蜴的SOD活性最低,为3 661.69±369.828 u/(h·gFW);25℃驯化的蜥蜴的SOD活性有所增高,为4263.17±269.124 u/(h·gFW);35℃驯化时,SOD活性最高,为4683.72±172.186 u/(h·gFW).各组间SOD活性差异显著(P<0.05).荒漠沙蜥肝脏组织中SOD活性与温度具有关联性,而这与机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生理机能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4.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人口增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CO2、CH4、N2O等气体的排放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预期本世纪的全球变暖较20世纪更为强烈.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本世纪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将可能导致我国北方干旱趋势仍将延续.南方雨量增加特别是暴雨和台风的增加,会使洪涝灾害扩大加剧.沿海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带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呈现加剧趋势、农林病虫害、滑坡与泥石流、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灾害也将发展,唯寒冻灾害可能大幅度减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及科学界应加强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5.
近0.5 ka来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IGBP集成研究的思想出发, 采用冰芯、树轮、历史文献和湖泊沉积等多种气候代用资料, 重建了近0.5 ka来中国干旱区西部和东部, 以及整个干旱区分辨率为10年的降水变化序列. 在此基础上与1470年以来半干旱区西部和东部代用降水序列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近0.5 ka来各区域降水曲线均存在5次气候干旱期, 每个干旱期持续50年左右, 同时降水表现出区域差异性. 近0.5 ka来干旱区东部与半干旱区西部、半干旱区东部的降水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而干旱区西部的降水变化比较独特, 呈现出显著的局地性降水特征. 最大熵谱和奇异谱分析结果表明每个区域降水序列, 包括干旱区西部、东部, 整个干旱区、半干旱区西部和东部, 以及中国北方区域降水序列, 均存在百年尺度约120年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36.
运用PV技术研究了土壤干旱胁迫下四种盆栽植物幼苗(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大叶白蜡Fraxinus rhynchophylla、柔毛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和二色胡枝子Lepsedeza bicolor)叶片的细胞水分关系,以期认识叶片细胞水分在叶龄及生长型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幼叶的渗透调节大于成熟叶和老叶;干旱增加了叶片细胞束缚水含量(θ)和细胞壁弹性模量系数(ε),降低了叶片水分饱和状态下的渗透势(ψsat)、质壁分离渗透势(ψxtlp)、质壁分离时细胞水分相对含量(RWCtlp),以及水分饱和状态下的重量与于重的比率(TW:DW).于旱引起两种乔木幼苗叶片的细胞水分参数显著变化,而对两种灌木影响不显著,说明前者的抗旱性较强.同时也表明植物叶片细胞水分关系和植物的生长型有关系.  相似文献   
37.
仙鹤藓RNA提取不同方法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从雾灵山寒冷干燥生境中采集到的仙鹤藓,建立可控制的“干燥-复水”工作体系,用于寻找与耐旱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进行植物抗旱基因工程提供可以利用的目的基因.总RNA的分离是进行分子操作的关键和基础.然而,仙鹤藓材料以其组分的特殊性造成了提取组织总RNA的困难.同时干燥和复水处理过的材料,由于次生代谢物增多,严重的影响到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本文通过探索行之有效的材料处理方法,比较不同提取藓类植物总RNA方法的优劣,提供可供参考的总RNA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38.
万里黄河流经的第一乡——玛多县扎陵湖乡,由于其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和干旱缺水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过牧超载,鼠害猖獗等因素,给原本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该乡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9.
运用标准化径流指数(standardizedrunoffindex,SRI)和标准化降雨指数(standardizedprecipitationindex,SPI)对塔里木河源流区月径流量和月降水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结合历史干旱资料和游程理论分析干旱指数适用性和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个月尺度的SPI和SRI均能够较好地反映塔河流域干旱特征,阿克苏河流域和开都河流域山区气象站SPI3和SRI3的相关性高于其他域;2)和田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的干旱发生频率大于阿克苏河流域和开都河流域,但其干旱历时小于阿克苏河流域和开都河流域;3)1987年以后源流区的轻度干旱年均干旱次数少于1987年以前,主要是因为降雨、气温的增加和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是1987年以后的极端干旱的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大于1987年以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0.
柠条锦鸡儿细根生长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在10a生柠条锦鸡儿人工林中分别选取了坡上和坡下样本5丛.通过四分之一圆法采集根系,并将标准丛根系按细根、中根、骨骼根进行划分,并测定长度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的各径级根的长度差异,两样地中各径级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关性.得出游离脯氨酸含量百分比在不同土壤含水率条件下变化趋势,和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与根长的相关趋势.结果表明:(1)细根长度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2)游离脯氨酸含量与根系新生细根存在正相关关系.(3)两样地中各径级根之间游离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980~0.997之间.(4)游离脯氨酸平均含量与细根比表面积存在正相关关系,且R2=0.9371.研究证明游离脯氨酸对植物对抗干旱胁迫的重要作用,为柠条锦鸡儿复壮和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