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3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如果说,人类健康保障需要建设系统化的有机体,那么,新一代信息技术就是这一机体的智慧神经。这对于促进我们的健康,无疑极其重要。中国式健康,世界独一无二。面对的是超过13亿的群体,又伴随着巨大的地区差异,因而也就产生出太多不如意,诸如医疗资源与需要严重失衡,看病难、看病贵,或是因病无奈、因病返贫。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人类肠道的微生物学家可以从研究地球内部的专家那里学习到什么?吉莲·班菲尔德说:"科学研究需要多领域合作"。如果你看着酸矿废水池表面来想象第一个有机体的诞生,这与想象微生物在一个新生儿无菌的胃肠道里出现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33.
介绍了图书馆有机体思想的源起,概述了图书馆有机体思想在内涵、属性、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34.
区域(Region)和国家(Nation)是反映空间范周内自然、经济、社会等特征组上的一组对应词。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地球仪,那么区域则是构成地球仪的大洲或大洋“板块”,区域相对独立,但通过相互联结而形成国家这个有机体。地方(Locality)是在描述地理范围上与“区域”相近的术语,它是从行政区划角度与“中央”(Centrality)的对应词,多指省、市等行政区的地理范围。区域不同于地方,区域可以是跨行政区的,如东北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也可以是行政区,如新疆、宁夏;还可以是省内的部分,如珠江三角洲、苏南和苏北等。  相似文献   
35.
生物质能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所谓生物质就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这些生命循环往复,顽强地生存着,它们巧妙地将太阳能以化学能或其他能量形式贮存在自己的体中形成生物质能.人类发现,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可将生物质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36.
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书育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没有像教师一样能给予他的学生一生的影响,而他生产的“产品”是绝对不允许有“瑕疵”的,否则将成为潘多拉盒子释放的“害虫”。伤害的不仅是个人的灵魂,而且是社会的有机体及其未来发展,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传道,更是在铸魂,“立德”乃师之魂。  相似文献   
37.
对孔德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和宗教观的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德是在其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体系下阐述他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和宗教观的。他的方法论是实证的、整体的、有机的和科学的方法。他认为应该应用这些方法进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他的伦理道德观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爱他人、爱社会的情感和仁爱的爱他主义行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他的宗教观是他晚年思想的重大的转变,他一反早年反宗教的实证主义,认为人人应该信奉“上帝之爱”并发扬“爱他主义”的仁爱,这样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秩序,为此,人人应该加入他的“人类教”。  相似文献   
38.
本文是关于探究R&D需求和潜力的一年连载中的倒数第二个部分,它旨在探索生物工艺学应用到石油、天然气行业中将面临的挑战,以及揭示通过遗传改进的有机体性能提高的可能性。当前科学的不确定性仅仅在于未来的有机体在全球能源圈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也表明科学正以高速度向前发展,同时我们要明白:工业承受能力问题需要被适当地评估和处理。  相似文献   
39.
真菌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分解有机体、植物致病、共生生物体和元素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传统学科的划分界限,菌物学家对该领域缺乏研究。  相似文献   
40.
一、习得性失助感的含义及其产生过程 习得性失助感(learned helpessness),又称习得性无力感。是指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产生无能为力、听天由命的心态。此概念最初来自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75)等人的经典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叫做习得性失助感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