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59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南沙海区放射虫组合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的突然变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根据南海南沙海区17957-2柱中放射虫组合,浮游有孔虫丰度以及氧同位素和沉积学记录的研究,发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是一种复杂的转型现象,放射虫/浮游有孔虫比值,粗组分和放射虫组合的明显变化可能与90万年前“中更新世革命(MPR)”所造砀 全球气候变冷有关,北赤道流明显向南移动,导致南海表层水温的下降,这一结果已由90万年的热带与亚热带放射虫组合的变化所证实,“中更新世革命”以后高的放射虫丰度可能显著  相似文献   
92.
广西崇左江州木榄山智人洞古人类遗址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现代智人起源的争论一直是国际古人类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最近, 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具有现代人解剖特征初始状态的人类下颌骨化石及大量与之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 木榄山智人洞哺乳动物群以江南象与初现的亚洲象及巨獏等组合为其特征, 截然不同于华南早更新世的巨猿动物群和中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是典型亚洲象动物群的早期代表. 依动物群性质、地层对比及铀系年代测定木榄山化石智人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的时代为距今约11万年的晚更新世早期. 该动物群主要由热带-亚热带型动物组成, 但木榄山动物群中森林型动物种类单调, 草地类型的动物相当多, 这表明当时的气候可能比以前干燥. 木榄山智人的发现对研究现代人起源及其环境背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
1.2~0.6MaBP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近年来黄土、河流阶地、冰冻圈、沙漠、植被等地表各个圈层在1.2~0.6 MaBP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期间环境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论述了在此期间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地表其他各个圈层的影响.研究表明:1.2~0.6 MaBP期间,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东亚地表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内陆主要沙漠(主要是西部沙区的沙漠)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极端扩张;黄土在祁连山、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山前和西秦岭等地开始大范围地堆积;以昆仑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为代表的西部高山开始了冰冻圈的发育,各地植被变化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环境的逐步干旱化.结合这些研究,提出了1.2~0.6 MaBP期间东亚地表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简单模式,并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与地表圈层变化之间的内在耦合.  相似文献   
94.
舟山北部海域海底赋存地下淡水资源上海陆地地区在第四纪早更新世时期(距今73万年—250万年)存在2条古河道——北部的浏河-南汇古河道(可能属于古长江水系)、南部的枫泾-奉城古河道(可能属于古钱塘江水系),2条古河道向海域延伸,北部的古河道自上海的南  相似文献   
95.
对腾格里沙漠古湖泊沉积和地貌的考察及对典型代表面剖面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一个连续而巨大的淡水湖泊高水位形成于距今3.9-3.6万年前,在距今3.3-2.3万斫期间,腾格里沙漠西北部曾存在一面积至少达16200km^2、水深25m的淡水湖泊。  相似文献   
96.
李吉均(1933-),四川彭州人,地貌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和冰川学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曾任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主任,甘肃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地貌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部地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兰州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地理组召集人.李吉均是中国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代表学者,提出并发展了关于青藏高原上升的系统理论,提出青藏高原阶段性上升和"青藏运动"、  相似文献   
97.
记述了与大荔人头骨化石共生的双壳类化石3属12种。通过与现生的相近双壳类生活环境的对比,得出大荔地区当时的气候环境主要受夏季风控制的暖湿气候的结论。结合对沉积特征的分析,引出了对该地区地貌演化模式的讨论。  相似文献   
98.
淮南地区淮河故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淮南-凤台地区八公山与舜耕山之间的风口地形,风口地形底部和50高地上遗存的冲积层,以及砾石形态特征和岩石成分分析等,确定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时期的古淮河从八公山南麓和八公山与舜耕山之间的风口地形流向今淮南北侧的淮河。并根据同期冲积层埋藏型与出露型的差别,分析了淮河改道的成因。  相似文献   
99.
描述和对比了天津蓟县晚更新世地层发现的纳玛象、诺氏象第二门齿及第三臼齿化石,由于4处化石发现地均在天津蓟县,相互之间距离很近,且都在山前丘陵和平原区内,故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小范围内发现古菱齿象属的2个种,在北方具有一定代表性,说明在晚更新世温暖期中,蓟县由于特殊地貌所形成的森林茂盛、淡水充沛、气候温和的特点,更适合象及其他如鹿、牛、羊等大型哺乳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