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7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44篇
系统科学   35篇
丛书文集   439篇
教育与普及   230篇
理论与方法论   77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1111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672篇
  2013年   624篇
  2012年   765篇
  2011年   845篇
  2010年   868篇
  2009年   899篇
  2008年   1056篇
  2007年   969篇
  2006年   663篇
  2005年   500篇
  2004年   521篇
  2003年   456篇
  2002年   434篇
  2001年   389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179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110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唐、清两代是古代西域边塞诗繁荣的两座高峰且各具特色 ,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清两代西域边塞诗的比较分析 ,指出唐代主要开创了边塞山水诗 ,清代主要丰富了边塞风俗诗 ,两代都对西域的旅游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2.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类型,也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本文阐述了森林旅游的基本特征和开发意义,分析了重庆市森林旅游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森林旅游意识,强化森林旅游规划,保护森林旅游资源,带动森林经济发展,提高森林旅游效益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3.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一种花卉,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在唐来时期,更成为一种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诗人为此也写下了数量众多的牡丹诗。这些诗或直接咏叹牡丹的形貌之美,或借花抒怀,托物寓意。借咏牡丹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反映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一种极富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24.
河南省旅游扶贫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新向  丁圣彦 《河南科学》2002,20(1):107-110
分析了旅游的扶贫功能 ,对河南实施旅游扶贫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河南实施旅游扶贫的对策。  相似文献   
25.
音乐欣赏的本体性质是音乐美学领域中重要很难回答的问题。音乐欣赏通过听觉来审美,在创造过程中,完成感性与理性的相互结合与统一。从音乐材料,结构环节和功能作用三方面断定,材料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结合是约定的感性材料与理性材料的结合、音乐欣赏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广泛的联系,是一门介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26.
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西洋美声比相对滞后,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方面更多的是学生与跟踪,还不能超越领先。为此,我们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的同时,正积极的探索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和途径,研究新课题,走出新路子,创出新成果。  相似文献   
27.
宜昌市旅游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宜昌市的地域背景,对宜昌市旅游形象进行了定位研究,提出了“水电旅游之都”的核心理念。并对宜昌市的旅游形象进行了策划,探讨了宜昌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方略与途径。  相似文献   
28.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成熟,旅行社设立和经营再不应由政府控制,而必须由市场需求来调节。因此,宜昌及三峡地区旅行社唯有面对市场,苦练内功,加强管理,才能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新生。文章从GATS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制约,宜昌及三峡地区旅行社如何应对GATS的挑战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9.
论述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提出民族精神是审美理想的源泉、真善美统一的标准是审美理想的核心、大众是审美理想的载体等三个观点.  相似文献   
30.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急速发展的现实充当了中国旅游人类学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旅游人类学在国外四十多年的成长也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中国旅游人类学在这双重合力的推动下,学术活动频繁、专业刊物搭建平台、基金资助力度加大、学科建设初见成效。在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旅游真实性理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显著。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既需要深入发掘人类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优势,也还要扎根中国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