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综合类   1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研究四种不同浓度Cu2+对金鱼摄食行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摘除嗅囊后摄食行为的改变,探讨其中毒的机理.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Cu2+液对金鱼摄食行为呈抑制效应,抑制的程度随Cu2+浓度的增加而加深,表现为首次撞击食球的时间(下简称首次撞击时间)随着中毒的加深而推迟,摄食的频率亦随之降低.反映了中毒鱼学习记忆的能力都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减弱;2)中毒鱼体重增长率随Cu2+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甚至呈现负增长现象;3)摘除嗅囊鱼的摄食频率仅为正常的1/2,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也较差  相似文献   
63.
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a Song.et al的生长摄食和生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让海南山蛭在活兔身上吸血,幼体平均吸血量为0.7449g/10条,亚成体平均为7.6307g/10条,成体平均为20.4524g/10条。吸血过程通过肾孔排液量幼体平均为0.4007g/10条,亚成体平均为3.7568g/10条,成体平均为6.4512g/10条。宿主伤口流血量幼体平均为0.8404g/10条,亚成体平均为1.0725g/10条,成体平均为4.6486g/10条。在室内从幼蛭开始饲养,在活兔身上吸血四次,第一、二次为幼体阶段,第三次后为亚成体阶段,第四次后为成体,历期一年完成一生命周期。每次吸血量引起体重明显增加,使生长动态曲线上升相当距离,成为跳跃式生长曲线,每次吸血后几天内曲线明显下降,每次吸血后至下次吸血前这段曲线呈下降趋势。文章记述了交配产卵过程,在室内4~11月份为产卵季节,每次产卵历期平均47.5天,每条山蛭平均产下卵袋数6.7个,平均经20.4天孵化,每个卵袋平均孵化幼蛭9.3条,卵袋孵化率为77.4%。  相似文献   
64.
石龙子的猎物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自然条件下的春季食性,实验研究石龙子的猎物选择及其捕食量摄入率。结果表明,石龙子在晚春的主要猎物组成为腹足纲螺类及鞘翅目昆虫,大小在11-20mm的猎物出现频次最高。石龙子在6种实验猎物中更偏爱捕食鞘鞘翅目成虫及鳞翅目成虫,对猎物种类存在选择性;而且,石龙子在同一种类不同大小的猎物间更多地捕食体长在11-20mm的个体,对猎物的大小同样存在选择性,通过进一步测量石龙子捕食不同猎物种类及不同大小猎物的摄食时间来分析捕食能量摄入率,获知石龙子有选择地捕食猎物种类及猎物大小有利于提高捕食能量摄入率,符合最佳摄食理论。  相似文献   
65.
采用野外及室内喂养观察、野外采集、室内解剖等方法,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消化系统的结构、性别差异及摄食行为进行了全面观察。结果表明:福寿螺消化系统结构独特,咽内具有颚片和齿舌,能够有效摄取食物;唾液腺发达,有助于食物的搅拌、消化和吞咽;胃内壁皱褶较多,具有舌形角质栓和胃盾,有助于容纳和磨碎食物。福寿螺的消化系统具有雌雄差异,雌螺肝脏全部灰色,上面密布黑色花纹;雄螺肝脏顶部黄白色,基部灰黑色。雌螺消化器官的测量指标大于雄螺,与雌螺生长速度大于雄螺相适应;但雄螺的咽长/消化道长、胃长/消化道长显著大于雌螺(p<0.05),肠长/消化道长、肝重/去壳重大于雌螺,食道长/消化道长小于雌螺,可能与雄螺的体型、摄食行为和肠道的消化补偿机制有关。研究认为福寿螺为广食性动物,它的消化系统结构与摄食行为相适应,使之有广泛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6.
《科学通报》2021,66(27):3631-3644
软舌螺是一类寒武纪出现并于二叠纪末灭绝的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具有重要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意义.但是对于该动物本身生物属性等问题一直莫衷一是,近年中国寒武纪早期的特异型埋藏化石库中发现了大量保存软躯体的珍稀软舌螺动物化石.结合华南、华北同期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中的壳体化石,系列报道将软舌螺的化石生物学、壳体矿化和分类系统学研究推到新的高度,为探讨寒武纪大爆发壳体动物的演化,尤其是冠轮动物的系统学提供新的化石证据.澄江动物群的直管螺目三槽螺属化石发现保存有粗大的扇状触手器官,其基部可以在壳体内自由伸缩,与触手基部固定的触手冠动物明显不同,表明软舌螺与触手冠动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取食机制.综合最新微细结构的发现,支持软舌螺是一类与软体动物关系紧密的冠轮动物.软舌螺新材料的研究对寒武纪大爆发后生动物的演化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后生动物在矿化体制发生演化中到底是整个壳体出现早,还是多骨片的骨骼系出现早——即形态上完整的生物壳体是由多个骨片愈合而成,还是反之.如何将矿化的整壳和骨片系与壳体内部组织器官和显微结构进行有效的极向系统分析,是未来冠轮动物进化生物学和古生物系统学研究的共同挑战.  相似文献   
67.
花鲈视觉发育与摄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花鲈(Lateolabraxjaponicus)是我国沿海近岸生活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亦生活于淡水.近几年国内外已进行大规模养殖和人工繁殖.我国学者对其形态、发育、繁殖生物学研究较多[1~3],对其生理特性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其...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昼夜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蝌蚪摄食有明显昼夜节律性,其饱满指数在21时和6时最高,9时和15时最低,日摄食率为12.28%.  相似文献   
69.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鲍鱼苗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性,以夜间20:00 ̄23:00摄食活动最强,鱼苗间互相残杀现象严重,饥饿时尤甚,经统计分析,鲶鱼苗的生长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且在不同温度时回归方程不同,开口摄食前体重为负增长,鲶在鱼苗阶段就与成鱼的体型基本相似,两者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0.
扇形游仆虫对细菌及小球藻摄食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大肠杜菌及小球藻投喂海洋腹毛目扇形游仆虫,对其摄食习性、种群自然增长率及其间的能量转化进行了观察和探讨。结果显示:游仆虫摄食细菌和小球藻的种群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64/d和0.37/d,其能量转化率分别为44.2%和21.6%;在适宜密度的细菌和小球藻存在条件下,游仆虫能韧带形成较高的增长率,而不出现显示的诱发生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