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研究天然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方法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分析。结果对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机制的研究主要围绕背斜圈闭气藏(含上倾型构造及地层圈闭)、向斜圈闭气藏(深盆气圈闭)及煤层气藏(源内气藏)3类气藏进行,但是,研究的侧重点差别很大。其中,对背斜气藏的研究主要侧重天然气初次运移、二次运移、聚集及保存机制的研究,对向斜圈闭气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气水倒置形成、气藏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的研究,而对煤层气藏的研究则主要侧重煤孔隙的形成、煤层气富集及保存机制研究。存在问题:其一,把背斜气藏和向斜气藏当成两种成藏动力学机制完全不同的气藏类型,其动力学依据不充分;其二,没有解决气源岩内天然气初次运移机制和聚集机制的矛盾。结论建议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其一,以盆地升降运动为动力学基础,研究天然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其二,以烃源岩—断裂—储气层为基本输导格架,研究不同输导介质中天然气成藏的动力学机制。上述研究有望解决不同类型天然气藏形成动力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
基于对开江古隆起演化、储层特征及发育主控因素、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分析川东石炭系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并总结成藏模式.认为川东石炭系气藏形成主要受三大因素控制,即开江古隆起演化控制着油气的聚集,优质储层是气藏形成的基础,盖层条件是气藏形成的关键.川东石炭系气藏成藏模式可分为两个阶段,第Ⅰ阶段是古隆起形成和古气藏形成,云南运动使石炭系储层更为发育,中三叠世印支运动时期,开江古隆起继承发展并基本定型,石炭系处于两高压泥岩层之间,下伏志留系烃源岩大量生烃,形成大规模地层-构造古气藏;第Ⅱ阶段是后期燕山和喜山运动的改造,古气藏在圈闭中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23.
为了对透镜状砂岩油藏的成藏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可压缩多孔介质油水两相渗流的基本原理,对东营凹陷牛35-B砂岩油藏的成藏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模拟考虑了砂体区地层沉积(剥蚀)、地层厚度变化、岩石孔渗条件变化、流体物性变化、毛管压力、相对渗透率、油气生成等一系列过程和参数。模拟再现了石油在砂体中聚集的过程,模拟得到的最终含油饱和度及其分布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围岩和砂体的毛管压力差异是驱动石油在类似牛35-B这样的透镜状砂岩油藏中聚集的根本动力,而这一驱动力是由于围岩和砂体物性上的差异以及石油生成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4.
地下浅层有害气体是影响地下交通工程施工与后期运营的重要危险因素,对其地质成藏特征的研究可有效指导治理措施的设计部署。以昆明地铁2号线工程为例,通过对工程中有害气体喷发重点区段现场勘察与实验分析,研究分析了浅层有害气体成藏特征。该工程区段地下浅层有害气体是赋存于第四系泥炭质土层中以甲烷组分为主的小型、低压生物气。含气层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福保路段揭露两层含气层中的下部含气层与地铁结构线为纵贯关系,施工危险性较大;而该段上部含气层以及官南路段含气层均不与地铁结构线交叉,危险性较小。尽管由于前期工程施工导致勘察区段地下有害气体压力与流量降低,但不排除勘察区间或周边存在小型高压气体聚集区的可能性,故建议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地下有害气体进行同步探测,对于高压气层采取提前排气与压入式机械通风处理措施,同时加强现场有害气体监测。  相似文献   
25.
通过辽河探区西部凹陷原油溶解气油比变化特征及其与原油密度关系,分析了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原油溶解气油比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变浅而降低,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依据原油密度与原油溶解气油比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及其分布特征.凹陷内部的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相对较小,但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气藏的形成;而凹陷边缘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一般较高,但保存条件差,对天然气成藏不利.  相似文献   
26.
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早志留世龙马溪期为浅水-深水陆棚沉积环境,笔石页岩尤为发育。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以及野外露头等样品的分析测试资料,以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分布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及页岩含气性等为重点,研究龙马溪组页岩气的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研究表明上扬子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底界深度2 000~8 000 m(一般在4 500 m以内),分布广泛,连续沉积厚度大(一般在50~500 m);机碳含量较高(0.15%~12.5%),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富有机质页岩脆性矿物含量高,储层空间丰富;多处勘探井中龙马溪组显示气测异常。综合研究认为宜宾-习水-正安一带和彭水-咸丰-鹤峰一带是研究区最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7.
红井子—罗庞塬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长9油层组勘探开发的重要地区。通过对红井子—罗庞塬地区油藏分布特征、流体性质和油藏类型的分析,发现研究区具有长91油层出油点,含油面积远比长92油层富集,且在垂向上呈现出一定的串珠状叠置现象,侧向连通性较差,平面上各油藏主要呈现出孤立分散、小规模的分布形态,非均质性强,隐蔽性强,单井产量小,油气富集丰度不高的特点。油藏类型主要有构造型、岩性-构造复合型、构造-岩性复合型和岩性型4种。通过对油源贡献及油气充注特征的研究,发现油源发育区、储层发育区、输导叠置区、动力发育区、长8充注剩余区、构造汇聚区的叠合部位是红井子—罗庞塬地区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区带。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模式为:长7段强超压优质烃源岩提供的轻质原油,在较大的源储压差动力条件下,在构造裂缝和叠置砂体的高效输导下,在储层未致密化之前,垂向串珠状近源运聚成藏。结合长8油层组的勘探成果得知,源于长7段的原油会先就近倒灌于长8油层组内(此时源储压差更大),之后较少剩余的原油再倒灌给长9油层组,且分布局限而隐蔽。研究后认为,油源、通道、压差是控制红井子—罗庞塬地区长9油层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红井子地区长91油层组为勘探开发的主要有利区。  相似文献   
28.
天然气运移理论对我国天然气地质学建立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近20年来,天然气运移理论研究对我国天然气地质学发展的贡献可概括为(1)为多运移、多阶段和多运相态天然气成藏理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2)进一步阐述了天然气成藏过程,指出天然气运移地质条件是盆地、热作用和成烃演化成藏三大地质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天然气聚集成藏的关键;(3)建立了天然气动态成藏、多期成藏和晚期成藏理论;(4)建立了符合中国地质特点的天然气调查研究毓的重要依据;(5)根据天然气运移  相似文献   
29.
针对含油气盆地目的层之上普遍存在剥蚀卸载的问题,以卸载时下伏饱和介质必然发生回弹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剥蚀卸载过程中的砂体回弹对大庆油田形成的相对贡献.岩心回弹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大庆油田青山口组储层的砂岩回弹应变最大可达1.143%,并与有效上覆压力存在着指数关系,影响应变的主要因素是轴向应力和砂岩的粒度.在大庆油田目的层之上两次重要的剥蚀卸载事件中,砂体回弹所泵吸的油气资源量为(0.8984~2.6952)×108t,占大庆油田总资源量的1.45%~4.35%,因而认为砂体回弹可能是大庆油田成藏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0.
煤层气的富集成藏类型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煤层气赋集成藏因素和机理的分析,结合煤层气勘探中有煤层却没有煤层气赋集,有煤层气赋集未必是勘探的有利选区等地质认识,探讨了煤层气藏的概念,并根据煤层气藏的成因和构造形态对煤层气藏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共划分了8种煤层气藏类型,包括了目前所有已经发现煤层气藏类型。并认为只有在含气饱和度较高的煤层气藏,且具有较高的渗透率,才能成为煤层气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