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依据对江苏省启东市和海门市钻孔地层岩心沉积特征的研究,结合两个钻孔83个有机碳含量样品、28个渗透率样品的测试值和钻孔周边18个静力触探孔试气效果统计,讨论了晚第四纪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的层序地层特征及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研究表明,晚第四纪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LG海侵旋回只保留了底部的河流相沉积,PG海侵旋回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流相、浅海相、三角洲相和河流相、强潮河口湾相两套不同的沉积组合。亚间冰期(LG)海侵旋回只保留了底部侵蚀面,冰后期(PG)海侵旋回发育一套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底部侵蚀面为该层序的底界面,最大海泛面则发育在浅海相中沉积物最细、海相性最强的淤泥质黏土层中。研究区生物气的生储盖条件优越、试气效果好,为后期的生物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相似文献   
262.
依据隐蔽油气藏成藏机制,在总结油气富集特征的基础上对东营凹陷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油气分布具有严重不均一性,油气主要集中在断裂带以及沉积砂体较厚的坝主体和坝边缘相带;主要存在断层-岩性(物性)复合型油气藏、物性封闭油气藏、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断层遮挡油气藏4种油气藏样式;在油源及构造背景相似的前提下,储层物性与非均质程度成为控制该区滩坝砂油气成藏差异性的最主要因素;油气运移基本通道为储层连通孔隙、微层理面与层间界面,存在基本通道侧向输导、基本通道复合微裂隙输导和基本通道复合断裂阶梯状输导3种样式的油气输导体系,砂体展布、构造轮廓以及断裂体系的空间配置决定了油气区域输导指向和油气可能富集的空间位置;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的配置对于本区油气成藏差异性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63.
利用297口曲线、5口岩芯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三肇凹陷长10区块扶余油层断层特征及活动期次、沉积微相和油水分布规律等成藏因素分析表明:T2断层具有平面密集成带、剖面"似花状"组合特征,油源断层多为受控于基底断层继承性活动的密集带边界断层;扶余油层发育西南保康物源控制下的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且垂向上发育先水退后水进的沉积演化序列,水退最大期位于扶I组7-扶II2小层.长10区块扶余油层成藏模式为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油源断层向扶余油层倒灌运移,然后在浮力作用下沿着东北向的河道砂体匹配油源断层组成的优势输导通道(断层密集带)向长10区块远距离侧向运移,又由于凹陷阶地区断层密集带说明水构造反转作用多表现为"隆中堑"特征,整体处于构造高部位,因此油主要聚集在断层密集带上.  相似文献   
264.
通过对东北印度洋MD 77181和MD 81349岩芯近260Ka以来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 lifer壳体Sr/Ca值的波动分析,讨论了冰川旋回中古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海水中Sr/Ca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期内海平面下降带来的诸多因素是促进东北印度洋区域的海水中Sr/Ca值升高的原因。有孔虫壳体Sr/Ca值的变化能够作为指示冰期川旋回,尤其是海平面变化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265.
通过建立长9油气测试产油井分布与烃源岩、地层压力、沉积储层、断裂系统的关系,分析了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提出了油气富集模式。分析结果表明:长7烃源岩不仅是长9油气的物质来源,还为油气向下运移提供动力,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范围;断裂、裂缝系统是油气输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油气向下运移的关键;长8、长9砂体的物性条件决定了油气能否充注,而砂体的叠置关系、发育程度、排烃量共同控制了油气在长9砂体中的充注程度。断裂系统、裂缝系统、砂体叠置和源储接触等单一输导系统的自由组合构成了复杂的纵横向沟通的疏导网络体系,决定了红河油田长9油气的不同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266.
根据坊子煤系的一般特征及岩石组合特点,结合岩相古地理资料,提出了坊子煤系主要形成于山前扇扇缘部位,其含煤性与煤系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267.
根据西安市小寨地裂差异沉降带的地质背景,建立了泊松旋回预测方程,论证了其演化规律及其盛衰阶段,引入指数函数法进行沉降阶段的对比研究,将西安小寨地裂差异沉降划分为四个阶段,根据预测的速率可推算出2010年到2050年40年的地裂差异累计沉降量。  相似文献   
268.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圈闭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深入分析圈闭合油气性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给出了构造圈闭合油气性的综合评价方法.此方法不仅可以综合评价圈闭的含油气性,而且还可以通过关联度给出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运用该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深层T3反射层构造圈闭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含油气性好的和较好的圈闭主要分布在徐家囤子断陷及相邻地区、莺山断陷及相邻地区、古龙断陷及绥化断陷;基本上好及较好的圈闭以生油凹陷为中心呈环绕状和沿控制断陷的边界断层成串珠状分布,尤其是徐家囤子断陷和莺山断陷,是深层主要的生油中心,控制了深层油气分布;北部各断陷及常家囤子断陷圈闭的含油气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69.
目的 研究丘陵油田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储层动用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油田的动静态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一般注采比越高,储层动用程度也越高;平面上砂体分布面积广、连片性好、钻遇率高的小层动用较好,反之则较差;辫状河道沉积的砂体动用程度好于溢岸沉积的砂体;剖面上的动用程度与沉积的旋回性及韵律性有关,一般正韵律的储层动用程度较差,复合韵律的储层动用程度较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用好的小层会越来越好,动用差的小层会越来越差;渗透率大小较其非均质程度对储层动用控制作用更为明显,但当渗透率接近时,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对流体渗流才会起到明显的影响;但也有相反的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 研究例区储层动用程度的好坏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70.
剩余油“势控论”的初步构建及再生潜力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开发(注水)中剩余油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受油藏的静态与动态因素控制,低势闭合区是形成经济可动剩余油的必要条件,是油藏剩余油可能分布与富集的基本单元,而仅立足于单一的静态因素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不能合理地解释开发实践中潜力区的新类型与新领域.由此提出并初步构建了剩余油的“势控论”理论,摆脱了油田剩余油分布与富集的“正向型微构造”控油论的束缚,同时,建立了“动态富集再生油藏成藏模式”,为目前油田剩余油研究与实践领域的开拓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展了油田的挖潜领域与方向.这将对我国老油田后期的挖潜与提高采收率,尤其是特高含水低效开发油藏的战略调整、停产与半停产油藏的产能恢复及废弃油藏的再度开发等二次采油期的延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