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81篇 |
免费 | 126篇 |
国内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31篇 |
丛书文集 | 1216篇 |
教育与普及 | 115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948篇 |
现状及发展 | 27篇 |
研究方法 | 1篇 |
综合类 | 338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5篇 |
2023年 | 322篇 |
2022年 | 379篇 |
2021年 | 433篇 |
2020年 | 288篇 |
2019年 | 336篇 |
2018年 | 124篇 |
2017年 | 275篇 |
2016年 | 406篇 |
2015年 | 777篇 |
2014年 | 2188篇 |
2013年 | 2318篇 |
2012年 | 2876篇 |
2011年 | 3183篇 |
2010年 | 3169篇 |
2009年 | 3330篇 |
2008年 | 3472篇 |
2007年 | 3106篇 |
2006年 | 2016篇 |
2005年 | 1491篇 |
2004年 | 1374篇 |
2003年 | 1219篇 |
2002年 | 1008篇 |
2001年 | 875篇 |
2000年 | 620篇 |
1999年 | 413篇 |
1998年 | 297篇 |
1997年 | 246篇 |
1996年 | 198篇 |
1995年 | 120篇 |
1994年 | 103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45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1944年 | 4篇 |
1943年 | 3篇 |
1938年 | 1篇 |
1932年 | 1篇 |
192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据调查换校实施双休日新学时制后,学生的休闲生活在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领域,呈现出因人而异,各有所好,其活动窨与内容呈多元趋向,但学习仍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因此,学校应针主闲生活的变化特点,增加投入,加大管理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遥业余文化生活正确引导学生过好双休日,以达到全面成才目的。 相似文献
42.
一、杭州城市的起源与形成和钱塘江文化息息相关 城市的起源与形成深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城市文化的起源与形成也是与城市地域环境文化的背景息息相关。杭州起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钱塘江河口海湾与天目山余脉东南山麓的连接地带,后沿滩岸向东南迁移至灵隐山下的天竺谷地,成为钱塘县最初的县治所在地。 随着钱塘江泥沙和海潮泥沙上涌,不断向东堆积,在湾口形成“岛湖”和湖东今日杭州市区的平陆。平陆东南钱塘江北岸的柳浦与对岸西兴成为钱塘江下游联系南北的渡口要地。柳浦向西至凤凰山麓一带进一步 相似文献
43.
王华永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4)
汉民族是农业民族,人们世世代代以农为业。农业以土地为本,作为心理的一种沉积,人民重视土地,安土重迁,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作为特殊公建的殡仪馆建筑,体现着对人的关怀:死者的安息,生者的哀思,所以较之物质功能,其精神功能更为重要。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各有区别,这是殡仪馆建筑设计应该区别对待的。 相似文献
44.
45.
本文以西安北院门历史街区中一普通民居为例,探讨构成历史风貌区的大量非文物性建筑遗产,在保护和更新方面面临的两难选择,提出应同时考虑历史地段风貌的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从而积极地将建筑遗产保护纳入到现代物质生活中,改善人居环境,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6.
刘曙东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1):75-77
地理环境的影响、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近代乡村文化的都市迁移造成了都市文化的繁荣与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形成了近代中国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在现代社会依然存在。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47.
49.
“五四”时期,深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的精英文化、固有的传统农业文明文化与民间文化三足鼎立,共同构成现代中国的新文化格局。精英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不仅培植了精英文学,而且也左右了新文学的发展流向。20世纪3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文化的霸权,改变了既成的文化态势,现实乃至政治的需要促成了新文学主体向民间文化的靠拢,并逐渐奠立了大众文学在新文学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50.
对历史人物的曾国藩,长期以来或褒或贬,互相对立的评价中有时都不免某种简单化和肤浅。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在对曾国藩的刻画中,打破了那种评价上的两极思维模式,在封建末世的背景上,从解剖封建文化的视角切入,成功地写出了一个远非简单褒贬的、十分真实的、极富悲剧性的曾国藩,既富有历史认识价值,也不乏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