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29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830篇
系统科学   537篇
丛书文集   713篇
教育与普及   709篇
理论与方法论   96篇
现状及发展   189篇
综合类   18148篇
  2024年   149篇
  2023年   529篇
  2022年   478篇
  2021年   577篇
  2020年   451篇
  2019年   446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344篇
  2016年   390篇
  2015年   536篇
  2014年   911篇
  2013年   845篇
  2012年   975篇
  2011年   1089篇
  2010年   1092篇
  2009年   1113篇
  2008年   1136篇
  2007年   1126篇
  2006年   910篇
  2005年   805篇
  2004年   703篇
  2003年   703篇
  2002年   670篇
  2001年   614篇
  2000年   507篇
  1999年   492篇
  1998年   379篇
  1997年   363篇
  1996年   328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201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采用对称性破损方法研究了草酸根桥联及草酰胺桥联双核铜(Ⅱ)体系的磁耦合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两磁中心的自旋布居大小相等,符号相反,二者之间为反铁磁耦合。而且,与磁中心相联的配体原子与磁中心具有相同符号的自旋布居,磁中心的自旋具有显著的离域效应。HOMO中磁中心未成对电子的占据轨道之间对称性和能级的匹配程度是影响磁耦合强弱的关键。当对称性匹配时,改变桥联基团占据轨道的能级,例如通过改变桥接原子的电负性, 即可改变磁耦合作用的强度,电负性愈低,磁耦全作用愈强。当对称性不匹配时,体系中存在较弱的磁耦合。  相似文献   
63.
地下含水层热储井位置选择和布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含水层热储开发技术面临一系列问题,寻找适合热储用的含水层和合理布置热储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综合考虑含水层的地质结构特征,适合热储的含水层应该是承压含水层,热储应该采用同层方式.单个热储井的影响半径可以通过热平衡和热扩散原理求得.合理布置热储井间的相对位置,可以有效抵消原有地下水的流动以及渗流系数不一致的影响.利用井之间的渗流耦合作用,在热储井之间布置调节井,主动控制热储水的波及范围,可以实现热储井布置的相对"紧凑".  相似文献   
64.
朱玮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1-11,64
叙述了电力电缆护层厚度详细的计算方法,以及在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5.
根据电解剥离原理,采用Cygnal F020单片机为智能部件,研制出的镀铜板镀铜量检测分析仪.本仪器采用微分电位法,使各层界面自动分层难题得到了解决,同时对双电层电容充电电流所引起的测量误差作了修正.该仪器通过USB接口与上位机配合使用,具有小型轻便、操作界面友好和检测数据精确等特点,并具有本机显示和打印测量结果的功能.  相似文献   
66.
黄伟旗 《科技资讯》2005,(23):44-45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材料组成的,因其具有诸多的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中。把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用于建筑中会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我们展开了一系列基础性及应用性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67.
68.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与底层框架砖房有关的条文规定和大量实际工程设计的基础上,对底部2层框架砖房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9.
70.
自然界中存在着数百万种有机化合物,由于其结构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很多的物理变化,比如物质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变化,化合物的熔点、沸点的高低以及溶解度的大小等物理性质,并不涉及化合物分子结构上的任何改变,因此人们会自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物理变化是通过什么“力”的作用来实现的?物质的分子结构是如何影响分子的这类物理性质?它们之间存在一些什么样的规律。这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