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19篇
教育与普及   44篇
理论与方法论   36篇
综合类   409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70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55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416篇
  2007年   387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99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审美的根本在于自我实现,即审美实践,而正是审美实践赋予了人类的价值,从而构成了审美欣赏的具体实际内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基础.审美在于自我的实现,在于人类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52.
学东 《科技信息》2007,(36):62-62
舞蹈教学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的传递,她几乎综合了各种艺术的优长。因为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是剧情浓缩了的戏剧,是线条流动的诗篇,看得见的音乐旋律,是充满哲理的文学,是情飞态舞的雕像,所  相似文献   
53.
足球运动作为世界上最吸引观众的运动项目,它的美学特征通过它在运动中将体育美的自然美、意志品质美、技术战术美、戏剧美这些体育美的核心显现出来.足球竞赛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其心理特征主要是"求奇"、"求新"、"求异"、"求佳"和"求胜".  相似文献   
54.
本文作者摒除对陶渊明诗的传统分类法,不从内容题材上划分,而从作品的情感、意绪角度划分陶诗为亲情、友情、怀古之情、人生感慨、生命与自然体验等类。从对种类情感体验的诗作的统计看,陶诗在总体意绪上体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基调。这一基调的成因主要是魏晋时代人生哲学上人的觉醒主题的高涨,及陶公为卫护安全生存和人格独立完整而选择的孤独寂寞的人生之旅的影响。人的渺小,卫护人格的独立、自由、完整的艰难,人类对自然法则的无法超越,使陶公深刻地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悲慨。对人格的独立、自由、完整的追求,对自然法则超越的欲求,都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而这些在陶公时代均无法实现。因而陶诗的孤寂情调是一种悲剧意义上的人生体验,这也正是其诗深刻的审美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55.
艺术审美意境中具体而生动的“境”,在音乐教育中具有净心境、选奇境、创意境、设情境、置问境的教育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56.
系统地阐述了商品美学定量化研究的意义及其方法,为商品美学定量化研究建立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7.
简爱对幸福和爱情孜孜不倦的追求体现了生动的原型意象。本文试图用荣格心理学的原型意象理论分析简爱坎坷的心路和情路历程,揭示经典作品的不朽魅力和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8.
20世纪以来,西方意识形态学说逐渐渗入中国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形成深刻影响。人们在理解文学现象、建构文论体系、寻找话语方式的过程中不断从意识形态学说中获得启示,拓展了新的理论视域;但同时,也不断因为这种影响而形成偏向,甚至进入理论误区。文学与意识形态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意识形态”能否通过“审美”的限定而获得对文学本质的界定力量?将文学定位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无论它们是否在历史上出现过,甚至被讨论过,在21世纪初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中,对它们进行探讨,其意义依然是十分重要而急迫的。因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化变,新的困惑与挑战不断产生。一方面,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商业文化的浮泛正在使中国文学理论更多地离开它本应深深植根的中国现实,从而导致对中国文论传统和文学现象的进一步疏离。另一方面,理论方法的游移不定,话语方式的奥涩难解,阐述分析的疲软无力,这些十分明显的弊病的形成,又不能简单归结于文学理论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就其自身而言,经历了百年历史过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是否真正获得了作为理论的“自律性”与“自治性”,它在基本范畴的确定和本质问题的阐述中是否存在逻辑的不周圆,甚至逻辑的混乱,这是我们更加应该反思的。从这个起点出发,可以肯定地说,进一步考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由此展开更为深入而广泛的关于文学理论问题的讨论,乃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一种必要行为,它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会停留在概念与范畴辨析本身,而会逐渐在文学理论的基本姿态、思维方式和学科理路等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显示出来。这里辑发的7篇文章,紧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思考分析。我们的希望是,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回到文学理论建设的基本问题上来,使中国当代日渐繁复的文论状态,在严谨的心态与缜密的思维逻辑中获得更多的纯化与升华。(张永刚)  相似文献   
59.
词作为"艳科"、"小道",起源于宴乐,流行于舞榭歌场,以艳情柔媚的风格作为叙事方式,取代了诗歌的统治地位而成为鼎盛一时的文学主流.这样一种文学形式的流行和兴盛,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对欲望的妥协.在这场语言的集体狂欢中,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游戏在社会角色规则、性别规则以及语言本身的规则之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朵盛极而糜的奇葩,也为今世之人带来与众不同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60.
杏花,是花之一种。在百花之中,它虽没有牡丹的富贵,梅花的清高,菊花的幽雅,但也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它有着姣容嬗变的色彩,有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有着生动活泼的姿态。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历史的积淀,它更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寓意。而本文则将从色、香、姿、韵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杏花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