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磷形态垂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淡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程序(SMT),分析了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磷形态的纵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口处各层沉积物中的各磷形态含量均高于湖心及沿岸,说明外源输入仍是梅梁湾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梅梁湾中总磷和各形态磷含量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但不同位置处自然层中的磷含量变化较小,说明自然层中的磷含量可视为梅梁湾的背景值;各磷形态均在淤泥层或污染层含量最大,显示梅梁湾磷污染具有显著表层富集特性.  相似文献   
42.
为研究湖泊沉积物不同深度处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选取太湖梅梁湾作为采样点,应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比较湖泊不同深度沉积物样品中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中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细菌种类和相对丰度与当前已有的可培养细菌研究结果一致。细菌群落结构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相邻近的沉积物分层中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度较高;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沉积物中优势菌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层沉积物与底层沉积物的细菌群落结构相差较大。鉴于氧含量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可以推断氧含量的变化是造成湖泊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扰动也是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43.
从孢粉、藻类分析探究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探方样品.马桥遗址05MMT4探方样品的孢粉、藻类研究,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发现在良诸文化后期,样品中水生植物花粉香蒲(Typha)、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Crramineae)中的芦苇及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Salvinia)等数量较多,淡水生的藻类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双星藻(Zegnema)也相当丰富.结合有孔虫研究及前人已有的资料,推测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水泛.  相似文献   
44.
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富营养化湖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构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来进行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试验,结果表明,在0.64 m.d-1的高水力负荷条件下,分别具有3种植物(茭白、水葱和鸢尾)的人工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湖水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有机污染物COD、NH4+-N、NO3--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29.2%~39.1%、37.5%~47.2%、70.3%~74.9%、48.6%~59.1%、和54.6%~57.3%).有植物的人工湿地系统与无植物的空白湿地系统相比较,尽管对COD和NO3--N的去除率差异不显著,但对NH4+-N、TN和TP的去除率都是有植物的人工湿地系统显著好于无植物的空白湿地系统,证明植物对人工湿地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不同湖泊水华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各地湖泊水华的暴发越来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重大危害.本文调研了国内外典型湖泊水华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湖泊所属地理位置、气候带、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主要水华发生藻种和主控环境因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的湖泊水华特征和发生机制.最后以我国太湖为例,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太湖水华和水环境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归纳了太湖水华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Chl-a、TN、TP、COD、温度、风速六个指标,其中Chl-a、COD能指示说明水华的程度,TN、TP是营养盐状况的代表,温度和风速是水华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并定量分析了水华程度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水华的预警、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和支持.  相似文献   
46.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植物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益严重的太湖富营养化,不仅降低了水体使用功能,也使湖泊生态系统日趋退化,从而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浅析植物修复技术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提出以植物修复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并阐述了运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太湖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7.
根据苏州气象资料和太湖水情资料分析,1980年以来,太湖地区气候灾害演变的特点表现为隆冬偏暖、初夏高温、盛夏偏凉等气温异常的频度明显上升,降水仍持续40年准周期变化,1980年至1990年初雨水异常偏多,特大洪涝连续出现,是一个气候异常的多灾时期。  相似文献   
48.
应用Landsat-8 TIRS遥感数据结合气象资料,使用三种不同的反演方法获得苏南太湖地区的地表温度(LST)数据.分析发现,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的结果最接近于实测值;在缺乏实时大气廓线的情况下,普适性单通道算法更适用于Landsat-8热红外波段的地表温度反演;分裂窗算法在三种算法中精度最差.在反演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地物的LST特征,建筑用地温度最高,水体最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LST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证明了城市绿地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途径.最后对2000年和2014年的两时相LST进行标准化和分区处理,分析发现,苏南太湖地区的热岛现象近些年来在不断加剧,城市热岛由原来单个存在逐渐成为多个热岛并存的局面,建筑用地的增加是导致整个城市热岛加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9.
1954—2013年太湖水位特征要素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54—2013年的逐日水位资料,系统分析和比较了太湖年内最高水位、最低水位及年平均水位共3种水位特征要素的年际变化规律,结合太湖流域降水资料和工程引水资料,揭示了导致三者发生阶段性变化的控制性因素。结果表明:(a)1954—2013年,太湖年内最高水位总体上不具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其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汛期降水的年际周期性振荡;太湖年内最低水位、年内平均水位均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尽管两者在2000年之前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控于太湖流域降水丰枯振荡,但在2000年之后的“引江济太工程”等大规模引水活动已成为两者在流域降水整体偏枯情况下仍保持较高水平的主导性因素。(b)沿江引水使太湖的年内最低水位出现时间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0.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歌将江南水乡的母亲湖太湖描绘得诗情画意,而如今,无锡市民再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滋味。今年5月底太湖蓝藻提前暴发,.在一夜之间让数百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再次敲响了中国水污染问题的警钟,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那根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