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太湖流域水质变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含量作为衡量指标,分析太湖流域近年水质变化特征,根据FCM算法对太湖流域的水质污染程度进行分类解析,结果显示,太湖流域的水质状况仍不容乐观,还需加大治理力度,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02.
土的微结构对土的力学行为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太湖第四纪沉积区典型软土进行单向压缩试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所得的照片研究软土在不同固结压力条件下的微结构大小、形状、定向性等微结构参数,分析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固结压力的增加,结构单元体不断变大,集合体的形状在垂直于压力的方向变长,结构单元体的定向性有所提高但不显著;孔隙分布分维呈下降趋势并逐步稳定.采用电镜扫描仪(SEM)对在复杂应力路径作用下剪切前后的黏土样进行微观观察,并从剪切前后孔隙排列、孔隙形态、孔隙尺度变化特征3个方面分析宏观试验原状软黏土归一化抗剪强度各向异性的微观本质.阐述了淤泥类软土的微观结构对其工程性质的重要影响.从泥炭的微观结构分析入手研究了泥炭的性质及特点(包括含水性质、强度性质、固结及次固结性质).讨论了海积软土在固结、剪切作用下微观结构的变化,阐述了海积软土力学行为的本质.通过室内一维固结蠕变试验系统研究分析了次固结系数与固结压力、时间及压缩指数的关,揭示了太湖第四纪沉积区软土的次固结特性.利用扫描电镜试验( SEM)和X射线能谱仪对软黏土中常见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计算其相对百分比并分析了该土的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该黏土主要以高岭石、埃洛石(伊利石)、水云母(蒙脱石)为主(其中硅为其主要成分,局部的矿物组成有稍许不同).  相似文献   
103.
在近期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七都螃蟹节暨吴江市第七届水产品信息发布会上,记者获悉,继今年5月七都镇的“万顷”牌大闸蟹率先通过国家有机食品审核后,最近,该镇的“七都”,“庙港”,“阿四”牌大闸蟹也被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这表明,七都太湖蟹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4.
长江下游以太湖、宁绍平原为中心,包括苏南、上海及浙北地区,在20世纪相继发现了举世瞩目的8000年至4000年左右的跨湖桥类型、河姆渡类型、马家浜类型及良渚类型文化遗存,学者们发表了许多研究性文章,出版了不少论著。但因古文献对南方的传说人物(氏族首领)缺栽,故多称“古越族”是这些类型定化的主人。文章提出跨湖桥类型为盘古氏后裔与古越族文化,河姆渡类型为古华胥族与古越族文化,河姆渡类型晚期与马家浜类型早中期为炎帝神农氏族与古越族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类型至良渚类型为防风氏古国文化(含古越族与华夏族小古国),井提出良渚文化的消失或转移除自然灾害的原因外,禹杀防风氏国君,迁其国于浙江南部山区,以及华夏诸小国的北返或南迁,也是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05.
有人倡议构建环太湖共同体,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层面,是值得试验和推行的。对此,不妨有几点遐想:  相似文献   
106.
太湖明珠钢结构球形建筑的安装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无锡市太湖明珠球的施工安装、精密定位的实际工程,提出采用三维坐标法放样、精度控制及实施技术以及由全站仪与袖珍计算机组成的实时三维放样测量系统,在数据处理上,将拟稳平差应用到各层控制网的平差中,使各层控制网实现了最佳匹配,工程实践证明该法是科学,可行的,确保了球体安装定位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107.
1.选择优良品种,培育良种繁育体系.目前市场上可选择的优良品种有狮头鹅、籽鹅、太湖鹅,四川农业大学培育的天府肉鹅,江苏省的新扬州鹅、洪泽湖白鹅、圣山湖白鹅等.  相似文献   
108.
去年淮河和太湖发生了一次大水灾,造成了严重损失。在党中央和国务院亲切关怀下,经当地领导和群众团结抗洪和各方面的支援救灾,取得了巨大胜利。如何总结这次水灾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报刊上许多报道和文章,归纳如下: 自1950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和1954年太湖发生大洪水以来,经过40年左右的治理,所建各种防洪工程都起到了相应的  相似文献   
109.
南太湖水体叶绿素a含量与氮磷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7年6月-2008年4月对南太湖近岸水域4个航次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叶绿素a含量(CHL-a)与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氮磷比(N/P)关系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太湖水体中CHL-a含量与TN浓度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蓝藻水华大范围爆发的2007年6月和2008年4月两者呈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而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两者无显著性关系;CHL-a含量与TP浓度在4次调查中皆无显著性关系;岭回归分析显示,N/P在10~25之间是南太湖水体中附着藻类的最佳生长范围,此时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与CHL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四者的多元回归关系为(CHL-a)=-0.001 2+0.0064×(TN)+0.0215×(TP)+0.0005×(N/P)(R=0.543,P<0.023)。总体来说,南太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皆在藻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氮磷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已经不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在不同水温、光照等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加入本水域复杂的水文、季风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蓝藻水华爆发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太湖原状沉积物柱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有机质(腐殖酸)和硝态氮随下行水流进入潜流带对氮素转化和硝态氮还原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仅输入硝态氮时,潜流带中硝态氮出现持续累积现象,硝态氮还原速率为0.087~0.186μg/(cm3·d)(平均0.162μg/(cm3·d));而同时输入腐殖酸和硝态氮时,潜流带还原性环境逐渐增强,在21 d内Eh值降至-200 mV以下,硝态氮还原速率为0.092~0.251μg/(cm3·d)(平均0.220μg/(cm3·d)),腐殖酸有效促进了硝酸盐的还原。反硝化作用是潜流带中硝酸盐还原的主要途径,特别是潜流带上部(0~22.5 cm),其贡献达到90%以上;而潜流带的深部(22.5~45.0 cm)硝酸盐还原量总体较小,反硝化作用贡献也仅占39.5%。随着腐殖酸的消耗(6.92 mg/L降为3.32 mg/L),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对硝酸盐还原的贡献由14.0%降为2.7%。综合来看,补充有机质有利于潜流带特别是浅层潜流带的硝酸盐还原,且以反硝化过程为主,对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