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50篇
教育与普及   25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80篇
现状及发展   12篇
综合类   17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28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本文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历时性与共时性出发,对中国古代童谣的概念范畴作了较为科学的分析与界定,并对其的发展进行了纵向的追溯与横向的审视。文章在对中国古代童谣的内容、形式的特点作了具体的分析与归纳后,充分肯定了作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一颗明珠的童谣给予后来者的较大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同时文章对我国古代部分童谣依附政治,宣扬迷信,用词艰涩,不讲用韵等远离儿童本性表现的原因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72.
风水意识对古代植树护林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意识对中国古代植树护林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强化了古代人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生态景观意识,促进了古代中国人的植树造林活动,有力推动了古代人对林木的保护。在今天的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73.
古代西部经历了三次开发高潮 ,但最终未能挽救它衰落的命运。新世纪之初 ,又迎来西部大开发的新一轮热潮 ,何去何从 ,古代西部开发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基于此 ,本文以详实的史料为背景 ,探讨古代西部开发的策略。旨在古为今用 ,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74.
安徽古代化学渊源流长,地位重要。汉代刘安、桓谭、左慈,明末清初的方以智等在有关炼丹著作中,对丹砂化汞、金属置换及铅丹、硝酸、硫酸、甘汞等的炼制都有重要记载。本文在述及历史发展的同时,应用现代化学知识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975.
“象外”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包含着审美意识素朴的辩证思想,并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探讨“象外”说的来龙去脉及其审美特征,将有助于认识我国古代文论的某些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976.
本文根据阴阳二气论,试对我国古代避雷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77.
1492年10月12日,航海家哥伦布,历时71天发现了“新大陆”——美洲,遮已早诚定论。但是在哥伦布之前,中国古代是否有人已先期到过美洲?这是个古老而又令人、特别是中国人,倍感必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8.
川滇交界区晚太古代绿岩带盆地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79.
论秦观咏史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很多诗人将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谱入诗篇,通过一己的经历,反映所处时代的某些侧面与特征,这当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也有一些诗人以历史为题材,正如人们所曾说过的那样,他们让人们穿上古代服装,表演今人所能理解的生活,寄寓自己的理想,这些作品同样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这类取材于历史的诗篇,  相似文献   
980.
苏轼是十一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他既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他的文人画论在我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影响十分深远。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文士画,士人画,是北宋中期兴起的一个新的画派,主要成员有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文人画是与院体面、工匠面对立的。当时的院体面、工匠画流于追求形似,注重工笔描绘,风格繁富艳丽,宣扬“重人伦、成教化”的绘画功能。苏轼对此深为不满,于是大力提倡文人画,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绘画理论,成为文人画的号角。 一、功能论 苏轼倡导的绘画功能在于自适其意。 苏轼认为,绘画的目的只能是自适其意,而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功利目的。他在《书朱象先画后》一文中说: 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以其不求售也,故得之自然。 这就突破了儒家教化思想的束缚,摆脱了绘画的功利性。苏轼的看法虽仍显片面,但其中进步的成分还是主要的。因为创作不为求名,不为求利,而仅仅为了表现自我,为了自适其意,这就使作画者精神放松,对画能够全神贯注.这样画出来的画才不会失之做作,失之雕饰。只有为自适而作画,才会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