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与普及   4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王昱翔  顾忆  傅强  王斌  于晓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7):11506-11513
为明确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硅质岩特征及其成因。在岩石学特征研究基础上,对不同产状硅质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合硅氧同位素测试结果开展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硅质岩特征及成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硅质以灰黑色条带状、团块状和灰白色条带状分布于灰岩之间,与基质灰岩粒屑镶嵌发育。岩心断面局部可见贝壳类和介壳类生物碎屑。硅质岩样品稀土元素含量很低,平均仅0.3μg/g,整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两者分异明显且具有明显正Eu和正Ce异常,指示热液流体对硅质岩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且硅质岩颗粒Ni/Co值为6.53~55.45,平均值23.7,表明硅质岩主要形成于相对还原的成岩环境中。不同产状硅质岩δ~(30)Si‰值分布范围0.6‰~2.74‰,平均1.74‰,指示交代成因为主。综合分析认为,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硅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富硅流体,流体在颗粒灰岩发育相带交代围岩形成硅质岩,但改造作用使原岩颗粒孔隙降低,整体表现为破坏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62.
利用高分辨率成像测井技术识别沉积构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塔里木盆地实际资料为背景,探讨层面、层理和准同生变形等沉积构造在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图像上的特征及识别方法,图像灰度、形态变化是沉积构造识别的主要依据,层面表现为形态各异的线形灰度突变界面,层理通过层内灰度微细变化显示出来,纹层性破坏或纹层面扭曲等特征批示准同生变形构造的存在,根据图像解释的交错层理产状可以推断古水流方向。  相似文献   
63.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成因和演化期次,利用岩石学,有机岩石学,他该套沥青砂岩中沥青的表观特征,显微特征,沥青反射率和荧光特征,以及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成岩序列,成岩阶段划分等,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中有灰黑色至褐灰色于沥青,软沥青和稠油,宏观上,有均匀分布(块状)和非均匀分布(斑状,又分为顺层状,透镜状,裂缝状等)二种,微观上可分为充填状和侵梁状,砂岩的成岩序列为:机械压实(颗粒塑性变形)→粘土膜形成转化→石英自生加大,铝硅酸盐溶解→连晶状方解石沉淀→石英压溶加大→方解石向铁白云石转化→绿泥石沉淀,其成岩阶段可划分为:早成岩A亚期,早成岩B亚期,晚成岩A亚期和晚成岩B亚期,沥青反射率BRo反映了沥青的形成受热作用影响不大,BRo大小实上反映生物降解各强弱,志留系沥青砂岩主要是由较强的生物降解作用而造成的,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等资料证明,沥青砂岩的形成烃类多期次注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64.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成因和演化期次 ,利用岩石学、有机岩石学的方法 ,研究了该套沥青砂岩中沥青的表观特征、显微特征、沥青反射率和荧光特征 ,以及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成岩序列、成岩阶段划分等 ,认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中有灰黑色至褐灰色干沥青、软沥青和稠油 .宏观上 ,有均匀分布 (块状 )和非均匀分布 (斑状 ,又分为顺层状、透镜状、裂缝状等 )二种 .微观上可分为充填状和侵染状 .砂岩的成岩序列为 :机械压实 (颗粒塑性变形 )→粘土膜形成及转化→石英自生加大、铝硅酸盐溶解→连晶状方解石沉淀→石英压溶加大→方解石向铁白云石转化→绿泥石沉淀 ,其成岩阶段可划分为 :早成岩 A亚期、早成岩 B亚期、晚成岩 A亚期和晚成岩 B亚期 .沥青反射率 BRo反映了沥青的形成受热作用影响不大 ,BRo大小实际上反映生物降解程度的强弱 ,志留系沥青砂岩主要是由较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而造成的 .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等资料证明 ,沥青砂岩的形成是烃类多期次注入的结果 .  相似文献   
65.
粘弹性波动方程聚焦成像技术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塔里木盆地地表低速层覆盖厚,用常规的地震处理技术难以得到高品质的地震剖面.用以大地介质为粘弹性介质作前提,结合小波分析理论的地震波波动方程聚焦成像技术在塔北某区进行了2D地震资料的目标处理,得到了一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保真的地震处理剖面.新剖面的品质较常规处理的剖面有明显改善.根据新剖面的地质解释得到了该区储油层———东河砂岩的分布规律,并据此首次从地震地层学角度提出了该储层的陆相沉积相问题.  相似文献   
66.
塔中低凸起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地震资料剖析了塔中低凸起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史 .结果表明 ,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早古生代盆地经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构造改造作用最终形成的的下古生界残余古隆起 ,经历了初始形成、定型演化和埋藏三大演化阶段 .隆起区断裂构造发育 ,主要存在北西、北西西和北东东两大构造方向 ,北西、北西西向断裂控制了低凸起的结构特征 ,北东东向构造对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在走向上具有分段特征 .目前 ,高产油井多集中在北东东向构造与北西或北西西向断裂相交部位或附近 ,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两组构造 ,对勘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7.
为了综合利用露头和岩心观察及描述、钻井显示 ,缝洞发育带测井识别、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方法等资料 ,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碳酸盐岩缝洞分布和发育特征 ,提出了一种关于碳酸盐岩缝洞定量研究的新方法。此方法在塔里木盆地塔河 4号油田进行了实际应用 ,可以半定量地反映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发育与分布特征 ,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雀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从前震旦纪至今,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变动和复杂的演化历史,形成了现今北西西-近东西向、北北东-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基本断裂体系,同时断裂活动表现为多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发育断背斜、断鼻、背斜及断块等构造圈闭类型,其分布具有东西分区、纵向分层的特征.纵向上,就中生界、古生界而言,下古生界较中生界发育,上古生界不发育;横向上,明显受断层控制,并沿主控断层走向方向成排成带展布;利用平衡剖面法,并结合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将该区构造演化划为五个阶段:被动陆缘裂陷阶段(Z-O1)、拉张至挤压环境转变阶段(O2-S)、北东和北西向构造发育阶段(D-P1)、古生代构造的再生长及近东西向褶皱形成阶段(J)、大面积的整体升降运动阶段(K-Q).  相似文献   
69.
塔中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油气调整与热液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海相油藏的后期调整改造是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的重要特征之一.大规模的油气调整与强烈的区域构造活动有关,并伴随有成岩流体、成矿流体等盆地流体的大规模运移.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构造断裂溶扩缝及岩溶风化壳溶洞内萤石等热液矿物烃类包裹体的发育,钻井证实具矿床规模的萤石脉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形成萤石热液成矿与油气运移成藏独特的伴生或叠加关系.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与萤石成矿环境,通过热液矿物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包裹体激光拉曼、群体包裹体烃类化石等分析后证实,晚燕山-喜马拉雅期(110.4~30.8Ma)塔中地区发生了成矿热液与成藏流体的大规模运移事件,为重要的油气调整期,喜马拉雅期(34.3Ma以来)为重要的油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70.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中二叠统棋盘组为例,通过痕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对古盐度、古气候和氧化还原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恢复沉积环境。用 ICP-MS 光谱仪和 MAT-251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分别对棋盘组样品进行痕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选取 B 含量、B/Ga、Sr/Ba和 V/(V+Ni)和碳氧同位素作为判别沉积环境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棋盘组主要发育在盐度较高、温暖-炎热的近岸海相沉积环境和有利于有机质形成的贫氧-厌氧环境;分析垂向上痕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参数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认为参数的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有一定的相关性,棋盘组下段整体上表现为一个海退到海侵的过程,其中有4次完整的次级旋回,由于海平面的不断变化使得棋盘组岩性表现为泥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的频繁互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