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与普及   41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1 毫秒
21.
The Ordovicia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exploration in the Tarim Basin. Restoration of the Ordovician tectono-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a key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history in Tarim block and the prediction of the favorable Ordovician reservoir belts (zones). Based on the surrounding tectonic settings, the litho-facies and sedimentary fill, th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ecology, and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magmatic eruptions, in this paper we combine the sedimentary fill in the basi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rrounding orogenic belts and re-build the proto-type basins of the different Ordovician periods. During the Ordovician period, the Tarim reg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mposite of the interior cratonic depression with the peripheral cratonic depression. The interior cratonic depress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is mainly the deposiUonal area of the platform facies while the peripheral cratonic depression in the eastern part is mainly the zone of deepwater basin facies, with the slope acting as the transition belt between them. During the Late Ordovician period, the closure of the Northern Kunlun Ocea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trench-arc-basin system in the Altyn Tagh region pu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Tarim block under com- pression and uplifting and turne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s of the carbonate platform into the mixed deposiUonal continental shelf. The eastern region of the basin had the over-compensated flysch sedimentation with huge thickness, marking the drastic turn of the basin nature. The basin tectonic framework turned to the south-north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lurian period from the east-wes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Ordovician period.  相似文献   
22.
塔里木盆地不整合面石油运移散失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不整合面是斜坡背景下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对塔里木盆地斜坡背景下石油在不整合面的运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模拟结果表明,最终油相散失量达7.81%~11.51%,平均为9.66%,总体上反映出渗透率越高散失量越大及含油率赵高散失量越大的特点,散失量不受层间非均质或层内非均质的影响。据模拟结果估算了石油在运载层中的散失量,认为塔中隆起的油气主要是沿断层作垂向和矩距离侧向运移。  相似文献   
23.
利用钻井诱导缝走向及井壁坍塌方位对克深气田现今地应力方位进行判断,并通过测井资料计算关键井现今地应力的数值。在此基础上,通过确定岩石力学参数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克深气田现今地应力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气田开发过程中地应力的变化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克深气田现今水平最大主应力在西部为北北西向,向东部渐变为北北东向。水平最大主应力在气田中部表现为低值,向东西两侧呈条带状增加,水平最小主应力自北向南减小,垂向主应力与构造形态有较好的相关性,在背斜高点处为低值区。在气田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的下降使总地应力随之呈线性下降,而地层有效地应力线性增加,导致储层裂缝开度降低,使孔渗性变差,从而影响气井产能,因此,在克深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应采取一定的储层保护措施,以保证气井的高产与稳产。  相似文献   
24.
羊塔克构造带位于塔北隆起的西端,属于库车油气系统的前缘隆起带。邻区的油气勘探结果显示,早期属塔北隆起、后期属库车前陆盆地前缘张性降起构造带的羊塔克、牙哈、玉东及英买7等构造带具有陆相(前渊凹的三叠-侏罗系源岩)和海相(被动边缘的寒武-向陶系源岩)双重油气来源,并肯有上部碎屑岩(构造)和下部碳酸盐岩(潜山)含油气的特点。据推测,羊塔克构造带除已发现的白垩系-下第三系构造油气藏外,尚用相应层系的地层油  相似文献   
25.
古城地区鹰山组储层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古城地区鹰山组孔隙在成岩历史中演化的问题,基于岩芯描述、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测井资料以及地球化学数据分析,对目的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储层特征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鹰山组储层岩石类型以石灰岩与白云岩为主,其中,白云岩多分布于鹰山组下部,且细晶自形-半自形白云岩和中-粗晶它形白云岩表现出相对较好的孔渗性,储集空间以晶间孔隙、晶间溶孔及裂缝为主,形成的主要储层类性为裂缝型、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研究区成岩作用对储层储集性能影响较大,其中,早期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硅化作用以及热液矿物的充填对原生孔隙起破坏作用,浅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破裂作用、热液溶蚀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由于过渡白云石化作用的影响,白云岩晶间孔隙发育程度较低,热液溶蚀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形成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6.
油藏次生变化是当前石油地球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在形成后经历了多种次生变化,包括生物降解、水洗、散失以及在后期沉积过程中的再次热作用.采集生物降解后的沥青砂,利用高压釜模拟再次热作用对沥青砂的成分、同位素以及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沥青砂在再次热作用下以产气为主,产生的裂解气碳同位素偏轻;C6 以上的组分产率较少,且以轻质油为主;模拟过程中生物降解油砂的饱和烃色谱特征与现今志留系沥青砂的饱和烃色谱特征具有一致性;沥青砂岩的孔隙度随着模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荧光颜色逐渐变深,反射光下沥青的颜色则逐渐变浅,反射率增大.由实验结果推测,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在后期再埋藏的过程中,热作用对沥青砂的成分与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科技潮》2006,(5):55-55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  相似文献   
28.
通过对塔北地区多个碳酸盐岩露头的深入研究,认为该区域碳酸盐岩依次经历了硅化→热液白云石化→方解石化3个主要的后期成岩作用改造。通过对包裹体、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硅化流体具有高温度、高盐度特征;热液白云石化流体具有相对基质白云石明显的Eu正异常以及更高的轻重REE的分异度,而对方解石化流体的平衡水的计算可知,δ18OSMOW主要分布在+5.5‰~+12‰区间内,与岩浆热液流体的同位素值相一致。综合分析认为,存在岩浆热液对塔北地区碳酸盐岩的后期成岩改造。此外,通过对各露头碳、氧、锶同位素等的分析发现,后期成岩流体具有复杂性和叠加性,存在有机碳的影响以及大气淡水、壳源富87Sr地层水的混溶。岩浆活动为热液循环提供了大量的热源,异常的热事件驱动成岩流体进行广泛的循环流动,对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热液成岩改造,同时岩浆热液也为成岩流体提供了诸如Si,REE等物质组分。晶洞内大量石英、硬石膏的发现说明研究区域的碳酸盐岩经历了广泛的酸性溶蚀作用,具有岩浆活动背景的开启性断层发育带成为有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29.
盆地古地温场的演化史是盆地有机质向烃类转化以及烃类保存或变迁的决定性控制因素之一。本文从演化史的角度分析了控制盆地地温场分布的多种因素,给出了以镜质体反射率为依据的古热流反演方法原理和以热传导热对流方程为基础的古地温场的正演模拟方法及数值解法。最后给出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广西十万大山盆地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0.
塔里木盆地在晚泥盆世石炭纪为远离陆棚边缘的陆棚内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陆表海沉积环境。在总体上以海平面相对上升为主的海侵过程中,它受到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及构造作用诸因素的影响,其相对海平面曾出现过两次快速下降和两次缓慢的小幅度下降。将晚泥盆世石炭纪海平面变化划分为5个周期旋回,依据这4次海平面下降导致地层间的不连续面,可把上泥盆统石炭系划分为5个相互独立的地层层序。5个层序无论在形成环境还是在岩石类型上,既有明显的差别也有其演化规律。其规律性主要表现在盆地范围不断扩大,由硅质碎屑岩的混水沉积逐渐向以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为主过渡。石炭纪后期海平面迅速下降,其环境及沉积类型迅速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晚泥盆世石炭纪海平面变化的5个旋回周期中,构造作用对第Ⅰ、Ⅱ、Ⅴ周期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