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本文简要介绍在"十一五"863计划资助下为调查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而研发的新型高频海底地震仪(HF-OBS)的设计原理、结构特点、性能情况,以及研发人员为满足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特点所做的仪器测试工作.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新的调查手段,海底地震仪实验室设计原理要满足水合物埋藏特性及地球物理特性;同样,设计样机也需要在正式用于下水工作前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的内容紧紧围绕地质勘探目的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22.
《科学大观园》2010,(24):9-12
尽管大难将临,但家住印度尼西亚爪畦岛金纳热约村的六旬的农夫乌迪却岿然不动。默拉皮火山那冒烟的山顶距村庄仅4.5千米,爆管有毒的烟柱和地震仪绘出的动荡曲线预示着一场大喷发迫在眉睫,尽管政府已经下令全面撤离,他依旧岿然不动。他说:“我觉得这里安全。如果守门人不走,我就不走。”  相似文献   
23.
在介绍GPS技术的基础上,结合GPS授时功能,研制出一种矿井自记式地震仪.该仪器采用分布式采集、独立存储、集中回收的思想,为了实现多台仪器之间的严格时钟同步,在该仪器中使用了温度补偿晶振及相应的分频电路.给出了GPS对时电路、授时流程和仪器的实验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24.
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目前国际、国内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里氏震级是由美国的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在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以发生地震时产生的水平位移作为判断标准。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  相似文献   
25.
本文就法国SN338数字地震仪瞬时浮点增益放大器中逻辑电路的设计依据、设计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条简化电路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6.
南海东北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记录中横波的识别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纵横波联合应用可以得到更多的有关各岩石圈层的岩性、物性等深部结构信息,将有效降低地壳结构研究中地质解释的多解性.然而,由于海上探测的特殊性,转换横波的记录较少,再加上转换横波的复杂性,使得横波研究一直是南海深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弱项.南海东北部OBS-2001测线,布设11个三分量海底地震仪(OBS)记录地震数据,经过极化处理、带通滤波等方法处理后,目前在9个OBS径向分量记录中识别出转换横波震相.基于OBS7数据详细阐述了横波识别这一重要基础环节,并运用简单理论模型试算和射线追踪,确定了OBS7记录剖面中来自地壳与Moho面的PwSc,PgSs,PnSc,PmS等几组转换横波震相,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横波速度结构及Poisson比物性剖面提供数据保证,而且为今后横波信息的有效利用提供经验与借鉴,对南海岩石圈结构的精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南海北部沉积层和地壳内低速层的分布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的低速层一直是地球物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海底地震仪与海陆联合地震探测的发展,完成的6条测线解释结果初步揭示了该区地壳结构特征,展现了低速层的分布情况.在南海北部共有5处发现速度倒转现象,其中3处发现于莺歌海盆地和珠江口盆地,属于沉积层中的低速层,其特征深度一般为2.0—6.0 km、速度2.5—3.0 km·s~(-1)、厚度为2.0—4.6 km,由于埋深较浅,可以利用折射震相与反射震相相结合的方法辨识低速层.其余2处位于南海东北部与西北部的海陆过渡带处,属于壳内低速层,其特征深度一般为7.0—18.0 km、速度为5.5—6.0 km·s~(-1)、厚度为3.0—6.0 km,由于埋深较大,难以接收到低速层底界面的反射波,而采用低速层走时间断的特性进行辨识.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不同深度低速层的构造成因,为南海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8.
海底地震仪及其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底地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海底地震仪(OBS)是海底地震学研究的主要仪器。本文以法国MicrOBS—Plus为例详细介绍了OBS的工作原理、观测方式,同时对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的OBS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9.
《科学通报》2021,66(21):2728-2744
利用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简称OBS)进行东海地壳深部结构地震探测,对探讨东海大地构造演化意义重大.采用立体气枪阵列延迟激发震源新技术,完成了一条横跨东海陆架盆地-琉球岛弧的OBS深部地学地震探测测线(OBS-2015),获得了地壳内部主要地层界面和莫霍面的地震反射/折射震相.对OBS台站记录经预处理、震相识别与拾取后,通过射线追踪、走时拟合等正反演处理,得到了沿测线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剖面.剖面的地质解释与综合研究认为,东海陆架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层厚度大、分布广,中-新生界最大叠合厚度达13 km左右;东海陆架区地壳是大陆地壳向海区的延伸,莫霍面起伏小、埋藏深度在30 km左右.钓鱼岛隆褶带到琉球岛弧区域莫霍面起伏剧烈,呈由西向东快速抬升的趋势.冲绳海槽区地壳厚度只有东海陆架盆地的一半左右,并呈中轴线最薄(13 km左右)、向两侧快速加厚(19 km左右),莫霍面上方发育速度达7.1 km/s的下地壳高速地质体,东部坳陷地区莫霍面已出现明显抬升,与盆地存在明显镜像关系,推测为盆地拉张作用所致.冲绳海槽的纵向速度结构与陆壳差异大,与洋壳的速度结构较为接近.综合以上因素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南冲绳海槽进入了海底扩张的初始阶段,地壳具有非典型洋壳的特征.本次探测结构为东海深部地壳结构研究及区域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0.
南海西南次海盆海底地震仪天然地震观测及ScS波分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南海西南次海盆OBS3D地震探测台阵,整理并详细分析了宽频带OBS的天然地震记录,结果表明共记录了Ms6.0~6.9地震93个,Ms7.0以上地震10个,数据质量较好,特别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以东海域发生的Ms9.0大地震.对4次Ms7.0以上地震的ScS波进行了各向异性反演,结果表明西南次海盆的快S波偏振方向N58°E平行于已停止活动的扩张脊(慢波方向S35°E垂直于扩张轴),说明西南次海盆的扩张脊现今处于挤压应力状态,反映了南海南部边缘的碰撞格局和洋脊停止扩张的动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